金蝉脱壳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19:13

金蝉脱壳:金蝉,昆虫名,即黄色的知了。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军事上指用计脱身,暗中转移力量,完成突袭别处敌军的谋略。

运用此计一定要选好时机,“脱壳”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谋成于密,败于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都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出半点破绽。

金蝉脱壳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

保存阵地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隐蔽转移主力,必须先要将敌人迷惑。

【注释】

1、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既有的战斗形态不变,进一步完善战斗格局中的各种态势。

2、巽而止,蛊:语出《周易·蛊卦》。巽,谦让,低调。整个句意为,迷惑敌人,隐秘行动。

金蝉脱壳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迫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同友军联合对敌作战,要冷静观察敌、我、友三方的态势。如果存在另一股敌人需要分兵迎击时,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容和气势。“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它是分身的法术。因此,当我方主力转移后,依然要使原阵地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很逼真地保持原来的阵容和气势。只有这样才可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对我不生疑心。等到消灭了别处敌人返回来时友军和敌军才发觉,或者仍然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调精锐的主力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奇谋。例如三国时代,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魏将司马懿乘机追击。蜀将姜维命杨仪把旌旗指向魏军,擂鼓作势反击,司马懿怕中计而退兵,杨仪因此全军而退;南北朝时,檀道济被敌人所困,便命军士全副武装,自己则一身白色服装,悠闲地坐在车子上,缓缓地走出敌人的包围。北魏军怕有埋伏,不敢逼近,檀道济得以脱险。

【计名源出】

“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例如当敌方军力强大,我方无力对抗时,若勉强顽抗,损伤将会更严重,因此应以先撤退再行攻击为上策。但如毫无计策地撤退,必会因受到敌人的追击而有溃灭之虞。因此应先佯装,使对方以为己方无撤退之意,然后在敌方解除戒心之后,暗中组织撤退行动。这就是“金蝉脱壳”的策略。

金蝉脱壳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计谋精解

金蝉脱壳,原意是指蝉在蜕变时,肉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使自己远离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标。也可以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的奇谋。

金蝉脱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这种撤退和转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应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然后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隐秘进行,不能让任何人发觉。

运用此计选好时机十分重要。“脱壳”过早,会失去胜利的机会;“脱壳”过迟,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把握好时机是运用此计谋的关键。

金蝉脱壳之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一)巧妙分身,以防敌人前后夹击。当和敌人作战时,又发现另一股敌人,这时为避免腹背受敌,可以对原来的敌人虚张声势,使其不敢轻易来犯,并暗中抽掉主力去攻击后来之敌,待后来之敌被消灭后,再返回来进攻原来的敌人。此过程必须在一种极其隐秘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只会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脱壳”无法顺利完成,甚至会死于敌手。

(二)脱身而逃,给敌人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为了摆脱困境,先把“外壳”留给敌人,然后自己脱身而去。留给敌人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我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敌人造成错觉,使其丧失警觉。这样就保全了实力,为以后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来应对敌人的金蝉脱壳之计:

(一)将蝉压在牢笼里,使其无法逃之夭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晚上把一只带壳的蝉盖在纸杯下,第二天揭开纸杯却发现蝉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壳,我们后悔没把它压牢。防止就要到手的敌人使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脱的最好方法就是“关门捉贼”,速战速决,即把它死死地关在牢笼里,即便使出全身解数也无法逃脱。这样它只有乖乖就范,而无别的计谋可施。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敌人的虚假表象所迷惑。敌人在使用金蝉脱壳之计的时候,往往会故意制造虚假的“形”或“势”迷惑我们的眼睛,我们要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发现敌人的真实意图和本质,敌人在策划某些新的阴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反常的表现或特殊的征象。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以免被敌人耍弄。

(三)绝不相信敌人的承诺,轻诺寡信是其脱身的惯用伎俩。对于敌人而言,承诺和信物往往是最廉价的脱身替代物,我们不要因那些毫无约束力和控制力的诺言或信物而轻易放过即将到手的敌人,即便是暂时的放松,也要紧紧抓住可以随时牵回来的缰绳。相信敌人的诺言是最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金蝉脱壳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政治谋略案例

狄仁杰“金蝉脱壳”自救命

武则天当政时期,侍郎狄仁杰刚直不阿,得罪了有名的酷吏来俊臣。不久就被来俊臣以蓄意谋反为名,诬陷下狱。为了使状告成立,来俊臣亲自审问狄仁杰,要他承认确实阴谋造反。

狄仁杰大义凛然骂来俊臣是无耻小人,来俊臣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得意地顺手拿起一根皮鞭。鞭子还没打下来,狄仁杰马上服软,“招认”了罪行。来俊臣便让主事官王德寿把他关押起来,只等秋后问斩。由于狄仁杰主动承认了罪行,王德寿便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狄仁杰便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布料,详细地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后,塞进棉衣里,找来王德寿说:“天气渐冷,我要家人把这件棉衣拆洗了,再放些棉花,烦你帮我送到他们手里。”

王德寿不明狄仁杰的用意,有些鄙视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狄仁杰的妻子拆开棉衣,发现了冤状,便将此事禀告了武则天。武则天看完后,亲自对狄仁杰进行审问,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冤情,于是下令狄仁杰无罪,当众释放了他。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从酷吏来俊臣的手掌中逃脱,而得以自保,是因为他善于“形人而我无形”,他深知来俊臣手段极其残忍而卑鄙,如果硬碰硬的话,自己就会性命不保。因此他假意招供,分散了对手的注意力,从而为申冤提供了机会。

晋明帝的七宝鞭

晋明帝太宁年间,大将军王敦阴谋策划叛乱,晋明帝得知消息后,决定亲自深入王敦军营内部探其虚实。

晋明帝独自骑马微服来到王敦的军营,仔细察看一遍,又骑着马走了出来。此举引起了一个士兵的警觉,遂将此事告诉了王敦,王敦疑是晋明帝来过,于是命人急速追赶。

晋明帝此时正疾驰往回赶路,迎面遇见一位卖甘蔗的老太婆,晋明帝怕王敦的骑兵追上自己,顾不得许多,便跳下马来对老人说:“我是一个商人,因得罪了王敦那些人,所以遭到了他们的追杀。如果一会儿有骑兵追到,您就把这根鞭子拿给他们看,说我已走远了。”

老人答应了他的请求,接过晋明帝的七宝鞭,继续往前走。

不一会儿,骑兵追了上来,问老太婆是否看到一位商人骑着高头大马急速驰过。老太婆按明帝的吩咐说:“他早已骑马走过多时了,已经很远了。”然后,她把晋明帝留下的七宝鞭递给追兵们看。追兵们认为追赶不及,几个人一块把弄起七宝鞭来,晋明帝就趁这段时间急速逃脱了。

王敦看到明帝的鞭子,知道事情已经暴露,于是立即起兵谋反。但由于准备不充分,不久就被晋明帝剿灭。

晋明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他拿出七宝鞭,那些追杀他的人也不会放过他,于是他想到了“金蝉脱壳”,借七宝鞭逃过了一场劫难。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也保住了自己的江山。

金蝉脱壳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军事谋略案例

悬羊击鼓惑敌军,金蝉脱壳妙转移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次进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作战,一连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必定会追杀。那样,宋军一定会损失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的计策。这时,听到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大受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士兵擂响战鼓。金军听到擂鼓震天,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料到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停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得不到休息。

直到这个时候金军的将领才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既然这样,你擂你的鼓,我睡我的觉,我不会再上你的当。

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军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衰弱,金军首领判断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但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出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将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着的羊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蹄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巧妙地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地做了战略转移。

斯巴达克屡屡化险为夷

斯巴达克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的领袖。他善于谋略,智慧过人,领导英勇的起义队伍给奴隶主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斯巴达克在背临大海、两侧是悬崖的维苏威山集结起义军。罗马帝国统治者指派克劳狄乌斯率官兵前去镇压。克劳狄乌斯扼守住维苏威山的唯一通道,并设下层层障碍,企图将起义军困死在山上。看着维苏威山上遍地生长的野葡萄藤,斯巴达克心生一计。他叫大家用野葡萄藤编成长长的软梯,然后顺着软梯跃过悬崖悄悄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起义军的突袭使罗马官兵不知所措,狼狈而逃。

克劳狄乌斯遭惨败后,瓦涅又率两个军团前来镇压起义军。连续的恶战使起义军粮草断绝,不少士兵染上疾病,面临覆灭的险境。为了冲出重围,斯巴达克让士兵们把死尸绑在营前伪装成哨兵,又留下几个号兵走时吹号。整个军营看上去与平常一样。而此时,斯巴达克率领大军偷偷地从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山路突出重围。

恼羞成怒的罗马统治者又任命克拉苏为统帅带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克拉苏在起义军必经的半岛狭窄处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河边修筑高大的防护墙,设重兵把守,妄图把起义军困死在半岛上。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斯巴达克命令起义军靠近壕沟,燃起篝火,并在篝火旁吹笛子,敲皮鼓,跳舞蹈。按当时的习俗,奴隶们在临死前要进行一次娱乐。起义军这一举动使敌人放松了戒备和警惕。在敌人困乏时,斯巴达克指挥起义军用随身带的木料、冻土等很快填平了壕沟,奇迹般地冲出了封锁线。

斯巴达克几次运用金蝉脱壳之计化险为夷。可见,金蝉脱壳是一种摆脱敌人、转移或者撤退的脱身之术。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不仅要进攻有术,而且要撤退有法,因此,金蝉脱壳之计不可不用。

金蝉脱壳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商战谋略案例

李嘉诚“金蝉脱壳”退中求利

“金蝉脱壳”是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完成特殊任务的一种分身之法。运用此计,关键在于“脱”,务必使内容虽变而形式尚存,已走而似未动,才能稳住敌人,抽身他去。香港富商李嘉诚在与怡和洋行较量的商战中,就成功地运用了此计策。

李嘉诚是香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地产商,他几乎把整个香港的每一块土地、房屋都思量过了,几乎把每个上市公司的股市行情都分析透了,加上他特有的“挖墙脚”绝技相配合,因此他能获得许多公司的绝密情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终于获得一项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洋行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仓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上占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说明怡和在九龙仓的基础薄弱。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九龙仓实际地价已寸土千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样子,这些都是争夺九龙仓的有利条件。如果大量购入九龙仓股票,即使脱票,也可与怡和公开竞购。持股的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早日购足50%的股票,取代怡和成为大东家,这样就有权运用九龙仓的土地发展房地产,堪称一本万利。

李嘉诚得到这一信息,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龙仓股票。从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大量吸进股票,使每股由10港元飞速上涨到了30余港元,引起怡和洋行的警觉。李的偷袭战必将转入阵地战。两军对垒,李的实力大大弱于怡和洋行,硬拼实难取胜。此时,李若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然会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必将惨败无疑。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以退为进,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向怡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高价卖给他,这个人就是船王包玉刚。李嘉诚将2000万股票全部转卖给包玉刚,包将帮李从汇丰银行中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9000万股。两人皆大欢喜。

李知难而退,退中获利,既卖得人情又富了自己,岂不英明!包则借李的情报、信息和卓越的判断将实现久日的夙愿,仅此一个妙计,出千金巨资都买不到,何况李已为他打好了赢得价值20亿美元的九龙仓之基础!包自知确有实力,胜怡和心中有数,此妙计正用得上,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获得18%的九龙仓股票,开盘就有与怡和相等的实力,怎能不高兴!

另外,李嘉诚成功地为幕后的包玉刚打了个掩护,当李被怡和发现之后却停手不干了,使怡和误认为已化险为夷。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