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15 00:26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故事

羊群变精兵

唐朝后期,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形成了藩政割据的政治局面。为了争夺地盘,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经常打仗。

一次,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打了起来,双方争夺的目标是易州(今河北易县)。

易州本来在李克用的管辖之下,把守易州的将军名叫王处存。王处存是万年(今西安)人,他是将门之子,其父王宗当过金吾大将军。王处存守着易州,李可举一直无法攻下,这时他手下一位名叫刘仁恭的人给他献了一条计。刘仁恭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很有智谋,尤其擅长挖地道攻城,这一次他又故伎重施,派兵挖了一条暗通城中的地道,实施突袭。王处存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刘仁恭这支突然从地下钻出来的军队打败,丢了易州。

王处存丢掉了易州,难以向李克用交代,自己也不甘心。他在城外集结残兵败将,整顿队伍,一直寻找机会想重夺易州。

有一天,王处存骑着马在外转悠,苦苦思索着夺城良计。忽然,他看见野外山坡上,一个牧羊人正赶着一大群羊,远远望去,那些羊就像一朵朵白云。王处存灵光一现,有了计策,立刻掉转马头,快马加鞭,回到军营。他一回到军营,就命人去弄来了一张完整的羊皮,然后他命令一个士兵将羊皮披在身上,学羊爬。士兵一愣,但又不得不遵从号令,便披上羊皮在地上爬了起来。王处存一见,喜不自禁,披上羊皮的士兵果然像极了一只活羊。他心中有了主意,下令让人去附近采购羊皮。

过了几天,在一个黄昏,红日将落时,守卫在易州城楼上的李可举的卢龙部队忽然发现,城外有人赶着一大群羊向易州走来。自从他们挖了地道占领了易州城后就一直很太平,而且他们也很久没有饱餐一顿了,忽然见到一大群羊,他们也不疑有诈,全都冲出城来抢夺肥羊。

牧羊人和羊群似乎并未察觉到眼前的危险,还是不紧不慢地向易州城走来。但当城内的士兵们冲到羊群跟前正想下手时,突然,这群羊一齐直立了起来——王处存的三千名精兵个个都手执钢刀。卢龙的手下毫无准备,被王处存的“羊兵”杀了个措手不及,死伤惨重,王处存就此夺回了易州城。

刘仁恭先用瞒天过海之计夺下易州,可惜最后又被王处存用瞒天过海之计夺回。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围魏救赵故事

曹操穰山破刘备

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这时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

正当曹操北伐袁绍之际,许都荀彧忽然来信告急说:“刘备现在率军已从汝南出发,欲乘机攻取许昌。”曹操立即回师迎击刘备,双方在穰山地界相遇。

由于曹操远途急行,兵疲马乏,战斗力尚未恢复,首战便失利了,只好安下营寨,与刘备坚守对峙,不管对方如何挑战,就是不出寨迎战。曹操想,刘备兵马虽然不多,但其手下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不可多得的勇将,不如设法分散其势,待我军休息已定后,再一举打败刘备。不久他听说汝南龚都押运粮草,即将来到刘备大营。曹操见时机已到,便立刻遣将去劫粮,同时命令大将夏侯惇率军去袭击刘备的根据地汝南,接着又在沿途布下伏兵,准备伏击刘备前往救援的军马。

刘备见曹操坚守营寨不出战,正在纳闷,忽听探马报告说,运粮的龚都被曹军包围。刘备想,我在穰山旷野之中与曹操对峙,军中无粮怎么能行?便派张飞立即分兵去救援。接着他又获悉,夏侯惇正抄近路去攻打汝南。刘备听罢,顿时慌了手脚,心想,汝南是我得以立锥的根据地,一旦失守,我不是会无处可归吗?于是连忙派关羽引兵去救应。不到一天,探马又回报说:“张飞去救龚都,反被曹军包围;夏侯惇已攻破汝南,关羽也身陷曹军的重围。”此刻,刘备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想回兵,又无处可回;想据守,营内兵力又十分空虚;想救关、张又力不能支。只好下令让军兵饱餐了一顿,夜里在营内虚设灯火,暗中退兵弃营而走,行“走为上”计。

可曹操早已料到刘备必然会弃寨而走,已提前在其后寨布下伏兵。当刘备兵马一动,四下里伏兵齐出,把刘备打得惨败。最后刘备只得在赵云的掩护下,聚集残兵败将,投往荆州刘表去了。

战势原本对曹操极为不利,可他经过冷静分析,找到了围魏救赵的自救良方,耐心等待时机,最后反而变被动为主动,打败了刘备。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借刀杀人故事

刘备一言除吕布

借刀杀人这是阴谋而非阳谋。因为借刀杀人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不用抛头露面,是间接杀人,所以平时不可不防,当然必要时也不妨一用。

《三国演义》可谓是中国的智谋全书。刘备在与孙权、曹操的争战中,虽然有关、张等武将,然而没有决胜的优势,对他而言,假手他人,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是极为重要的。

曹操曾用王允之计把吕布生擒了。吕布当即就想投降曹操。吕布说:“明公您所担心的对手中没有人比我吕布更强,有我在您就不用担心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如吹灰一样容易。”曹操被吕布说动了心,便想留下吕布,以增强自我势力。

刘备见势不妙,连忙说:“曹公啊,您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一听,便立马下令杀死吕布。

丁建阳就是丁原,最开始吕布是丁原的部下,后来他受董卓的怂恿,杀了丁原,跟随董卓。董卓入京之后,势力扩大,自称太师。后来王允等人巧用连环计,让董卓死在吕布手里。刘备的这句话暗指吕布不可信,如果曹操留用吕布,只怕会步丁原和董卓的后尘,最后也被吕布所害,也就是这句话让曹操狠心杀了吕布。

可刘备为什么非要杀吕布呢?是真的担心曹操的安危吗?显然不是的。

刘备这时没什么势力,他暂时栖身在曹营,但他心怀大计。曹操若与吕布联合,必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大阻力。吕布英勇过人,武功盖世。先前,虎牢关一战,吕布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且进退自如。如果他与曹操联合,天下哪还有敌手呢?

刘备以此一言而杀吕布,正是他“借刀杀人”之智。

此计应用到军事上,就是强调要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以逸待劳故事

黄忠以逸待劳占定军山

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查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时,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几次苦苦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趁火打劫故事

乘内乱扫除袁氏兄弟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最后抑郁而终,虽然袁氏集团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但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仍然手握重兵,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曹操首先向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发起进攻。袁谭抵敌不住,火速向已继承了父位的三弟袁尚求助。可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回袁尚所占的邺城。

邺城易守难攻,加上二袁合兵,实力大增,曹操与他们相持了一段时间,毫无进展。为了能早日取胜,曹操整天苦思良策。忽然他心念一动,有了主意。他下令大军撤兵,放弃攻打两袁,转而去征讨刘表。曹操的谋士对此都很不解,认为只要再坚持围城,不出几日,邺城就守不住了。但曹操显然已经拿定了主意。

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不久就起了罅隙。袁谭本就对袁尚继位很不满,加上他之前被曹操围困,丢了黎阳,他将失败的原因全怪罪于袁尚救援不力。为了争夺继承权,袁氏兄弟大打出手。刚刚被曹操打败的袁谭兵力自然比不上袁尚,结果他兵败逃到平原,被袁尚的追兵团团围住,不得已他转而向曹操求助。曹操眼见袁氏兄弟反目成仇、势成水火,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跟谋士们一合计,决定暂缓出兵征讨刘表,而是要趁袁氏兄弟内乱之机,来坐收渔人之利。他为了不给袁氏兄弟合兵修好的机会,表面上答应了袁谭的求援,迅速出击,趁机进城先消灭了袁谭,紧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占领了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就这样,曹操消灭了袁氏集团。

袁氏兄弟的内讧是由于他们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这场“火”是他们自己点燃的。曹操只不过是事先给他们准备好了柴火,然后又及时地抓住机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忧”,“乘危取利”。他所采取的手段是“明助暗夺”,以援助袁谭为名,消灭袁氏兄弟,曹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故事

司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所熟知,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随机应变。

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领兵攻魏。得知这一消息,司马懿任张合为先锋,戴凌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前往祁山迎敌。

司马懿大军到达祁山后,摆好架势准备迎击。可据前去蜀军打探消息的人回报,诸葛亮虽然先到达祁山,但却一直并未出击,两军之间还未交战。司马懿听完觉得很奇怪。照理说,蜀军远征作战不宜拖得太久,最好速战速决,可如今却迟迟不动,肯定有阴谋。而据派出的细作探听,魏军这边的陇西各郡守军都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意外情况,只有武都、阴平二处,毫无消息。司马懿听到手下禀报的这些军情,用心思索了一下,想出了一条计策。他准备亲自领兵出阵与诸葛亮交战,然后派两员大将郭淮、孙礼从小路前往增援武都、阴平,再从背后突袭蜀军,以此来打乱蜀军阵势。郭淮、孙礼二人领命立即领五千人马从陇西小路直奔武都、阴平,准备按计行事,从蜀军背后发起突袭。没想到的是他二人正领兵行进,忽然哨马来报,说武都、阴平已先后被蜀将王平、姜维攻破,而蜀军已离郭淮、孙礼率领的魏兵不远了。孙礼听到这一讯息,又惊又疑。他与郭淮商议,认为蜀军既已攻破武都、阴平,就没有必要把大军放在城外的道理,其中肯定有诈。他们二人准备先撤兵再说。他们正要下令退兵,忽然听到一声炮响,从山背后闪出一支军马,大旗上写着:“汉丞相诸葛亮”。原来诸葛亮识破了司马懿使的是声东击西之计,表面上每天派人在正面阵前与蜀军交战,暗地里却让人袭击大军背后。而他只不过是借机来了个将计就计,就轻松拿下武都、阴平,郭淮、孙礼所部也因此被围,最终大获全胜。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故事

伍子胥虚构“夜明珠”巧过关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国首席谋臣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因为楚平王无道,杀了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并且悬赏捉拿他。伍子胥只能仓皇逃离楚国,想要投奔吴国。

从楚国到吴国,昭关是必经之地,盘查也最森严,关口上还挂贴着他的画像。要知道伍子胥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宽一尺,外貌特征非常明显,想要蒙混过关,实在很不容易。为了早日过关,伍子胥躲在朋友东皋公家里苦思计策,通宵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第二天,东皋公看到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到三十的伍子胥经过一夜的煎熬,头发和胡须竟然全白了,乍一看竟像是五六十岁的老头。

伍子胥刚开始还为此痛哭流涕,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能让自己过关的绝妙掩饰。他稍作打扮,果然顺利骗过了守将,出了昭关。但不巧的是他刚出城就遇上一位姓左名诚的小吏。左诚曾跟随伍家父子打猎,所以认识伍子胥。如今楚平王下令全国缉拿伍子胥,谁敢私放就会被满门抄斩。左诚自然不敢大意,连忙拦住伍子胥,要将他缉拿回昭关。

伍子胥为了脱身,只能骗左诚,说楚平王之所以在全国下令缉拿自己,是为了得到他伍家的“夜明珠”。可如今这颗“夜明珠”已经落入别人手里,而这人刚好出了昭关,他已将实情禀告昭关的守将,这才获准出关去寻回“夜明珠”的。

左诚将信将疑,但还是坚持要将伍子胥带回昭关再做处置。伍子胥担心事情败露,只好出言恐吓左诚。说如果左诚坚持要将自己带回去也可以,只不过到时昭关的守将问起夜明珠的事,自己就会说,夜明珠我已经找到了,但却被你吞到肚子里了,到时就看你怎么交代。伍子胥见左诚有些动摇,继续恐吓他,说就算自己难逃一死,但楚平王为了得到夜明珠,只怕你左诚也活不成。左诚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眼见左诚中计,伍子胥趁机说:“放了我,你最多无功;不放我,你可能性命难保。为了保全你我的性命,你不妨做个顺水人情,放我一马。”

左诚无可奈何,只好放了伍子胥。

无中生有的“夜明珠”就这样成为伍子胥的救命符。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暗度陈仓故事

狄青饮宴夺关

“暗度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狄青掷钱卜卦,全军士气高涨,军威大振,他们一路势不可当,很快便来到昆仑关。

昆仑关是去邕州的必经之地。侬智高在关上驻下了雄兵猛将,把守此关。广西钤辖陈曙曾经先后带人攻关,都被侬智高杀得大败而回。狄青来到山下,没有下令攻关,而是命令部队安营扎寨,按兵不动。

侬智高听说狄青带领大军到来,一面下令守关部队加强戒备,一面不断派人打探狄青的动静。

狄青手下的将士士气正高,也都纷纷请战攻关。可狄青却一概微笑拒绝了。他气定神闲地说:“仗迟早会打的,但现在大家要先休息。”他自己每天与随从将士在帐中谈天、下棋,高高兴兴地玩乐,好像不是到这里来打仗,而是来休养的。将士们都猜不透元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狄青下令:“将士们终年行军打仗,流血流汗,元宵节要好好庆贺一番。”狄青下令在军营中多点灯火,摆酒庆贺,大宴三天,大家尽情玩乐。将士们见元帅下令,一个个也乐得痛痛快快地玩。

头一晚,狄青和将士们饮酒作乐,猜拳行令,一直闹了个通宵。

第二晚,继续摆开酒席,狄青仍和众将交杯递盏,兴高采烈地畅饮了起来。到了二更天时,狄青忽然满脸愁苦地说,自己忽然有些头晕心痛,要回内室歇息一会儿。

众将士都没在意,继续饮酒作乐。过了一会儿,狄青派人出来传话,说自己刚服了药,需要再休息一会儿,请孙转运使代为主持宴会,陪众位将军多喝几杯。

孙转运使名叫孙抗,是歙州黟县人(今安徽黄山市辖),当时正任广西转运使。宋代转运使的权力很大,不但掌管财政,还管边防、治安,且有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他听到狄青的传话,便站起来向众将士殷勤劝酒。

就这样,隔一会儿内室就有人出来传话,内容不外是狄元帅请诸位将军多喝几杯,他本人再歇息一会儿就出来奉陪。众将坐在席上,边喝边等,谁也不敢离位,可一直等到天亮还不见狄青人影。

大家正惊疑不定,突然,从帐外传来一阵急骤的马蹄声,很快马就在中军营帐前停住,有人下马闯进营帐来大声喊道:

“众位将军!狄元帅已经把昆仑关攻下来了,请众将军火速过关。”

众将士闻言全都惊呆了:狄元帅不是称病回内室歇息了吗,什么时候将昆仑关攻下来的?

报马笑道:“这是狄元帅使的暗度陈仓之计。”

原来狄青早就做好了攻关准备,他举办元宵宴会,让众将士畅饮作乐都只为了麻痹侬智高而已。侬智高接到情报,果然中计,就连守关部队也都放松了戒备;加上昨夜三更,风雨交加,敌人更加松懈,正好给了狄青夺关的天赐良机。狄青离开酒席后,立即带领一队精兵前去夺关。他有如天降,敌人又未作防备,自然是毫不费力地一举攻下了昆仑关。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岸观火故事

苏代巧计纵火救赵国

一个国家或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祸,而它的整体力量又并没有在灾祸中受到多大损伤,这时候如果又有外部的势力想要趁火打劫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这股外部势力反而会使其内部的矛盾势力团结一气,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隔岸观火的重要性。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赵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苏代带上厚礼前去咸阳拜见应侯范雎。他对范雎说,武安君原本就名声在外,再经长平一战更是威风凛凛,他要是攻下邯郸那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他假意为范雎担心,说你现在的地位虽然在他之上,将来只怕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范雎果然中计,连忙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便乘势说:“赵国现在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什么时候想攻占都可以,你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然后找机会解除武安君的兵权,那时你就能高枕无忧了。”

范雎闻言果然面奏秦王,提议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的要求暂时休兵。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非常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过了两年,秦王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又去攻打赵国。可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可白起心中有气,又知道廉颇不比赵括,不好对付,就以秦赵结盟,此时攻打赵国会失信于诸侯百般推诿,最后干脆称病就是不答应领兵。秦王怒不可遏,决定削去白起的官职,将他赶出咸阳。但范雎却不放心,他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将来只怕会回来报复秦国。”秦王一听,立即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让他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竟落到了如此下场。

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清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能从内部烧垮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时才能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就这样苏代不但解了赵国之危,还除掉了敌人的一员猛将。

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不是小计的,有时候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由此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两极转化,才能取得成功。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笑里藏刀故事

公孙鞅轻取崤山

笑里藏刀是一种外示友好、暗藏杀机的谋略。此计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其实不易。因为在进攻敌人之前,己方必须瞒过敌人,集结兵力,作好战争准备。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先夺取地势险要地处属魏国的黄河崤山一带。于是秦王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前去攻打。公孙鞅的大军来到吴城城下。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见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马上给公子印写了一封信,套了很多近乎,最后说,虽然我们现在各为其主,但以我们以前的交情,我觉得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信送出去后,公孙鞅立马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往回撤。公子印看了来信,又看到秦军撤兵,就信以为真,马上给公孙鞅回信约定双方会谈时间。

公孙鞅见公子印已经中计,立马在会谈地点附近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印带了几百名随从如约而至。他见公孙鞅根本没带多少随从,而且全都没带兵器,彻底放了心。于是他吩咐随从在营外等候,只带了几名亲信进营帐与公孙鞅会谈。但他还没坐稳便听到营外传来一声号令,公孙鞅预设好的伏兵便冲了出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随后公孙鞅威逼公子印,哄骗吴城的守门打开城门,进而轻松占据了吴城。魏国失去了重防要塞,最后只得按照秦国的要求,把崤山一带割让给了秦国,向秦求和。公孙鞅就这样用“笑里藏刀”计轻取了崤山。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李代桃僵故事

完子舍身保齐国

作战时,统帅往往会选择牺牲局部利益来保全整体,或牺牲小股力量,保存实力,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都是“李代桃僵”法。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大权,齐国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不但国内对田成子“名分不正”非常不满,怨声载道,就连诸侯各国也都对他不服,蠢蠢欲动。田成子对此一筹莫展。不久越国借口说田成子篡权,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可幕僚也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与越国硬拼,认为越国欺人太甚,齐国虽兵力不如越国强大,但还是应该动员全国上下共同迎敌。有人认为力敌不可取,这些人认为国内人心浮动,大家对田成子原本就有怨言,如果倾城出动,只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还有的人甚至提议,效仿他国,割让城池给越国来让其退兵。争来争去,田成子都觉得不妥,他知道,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国力,而且仅靠一批善战勇士难以获胜,加上现在自己地位又不太稳定,恐怕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当然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丢地,将来更难以建立威望,实在是后患无穷。

正当他焦头烂额之时,他的哥哥完子主动请战。他准备率领一批贤良之臣出城迎敌,而且准备力战而亡。他认为这样一来,必可让越国退兵,国家保全。他的话让满座皆惊。田成子也非常不解,他问:“出城交战就算了,可为什么交战就一定要败,不但要败而且还必须全部战死?”

完子从容地回答:“你刚当上国君,老百姓都不了解你的治国本领,没有看到你的政绩,有的还私下里议论纷纷,说你是窃国之盗,不愿听从你的号令。但现在外敌来犯,那些贤良的骁勇之臣会觉得国家蒙受了耻辱,愿意为国家拼尽全力。而越国出兵无非是要在诸侯面前耍耍威风,捞取正义的名声,况且,以现在的实力越国想吞并我们也不大容易。假如我能带领这些愿意为国捐躯的贤良之士出兵迎敌,战败而死,以身殉国,不但可退敌,还能帮助你稳定人心。一则越国见到齐国大王的兄长死了,其想‘教训’我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势必没有借口再继续攻打齐国。而国内原本对你不服的人见到我跟贤良之士都愿意替你出战,为国力战而死,也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愿意听从你的号令,这样也就能安定人心了。”

田成子听从了兄长的建议,哭着为他送别。最后完子以身殉国,也因此救了齐国。

在这个故事中,完子权衡了各方面利弊后,果断作出李代桃僵,牺牲自己保全国君和国家的决定,最终齐国得以安定。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顺手牵羊故事

弦高献牛退秦军

“顺手牵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战线拉得越长,也就意味着顺手牵羊的机会很多。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均可以运用此计。

作为一种计谋,顺手牵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动找上门来,而是着意寻找敌方的空子,或诱使敌方出现漏洞并进一步利用漏洞,从而使自己牵羊时很“顺手”。

在各种争斗中,机遇是非常重要的,敌方的疏漏往往是我方的机会。善于使用计谋的人没有不明白这一道理的。

春秋时,秦将孟明视率领大军准备偷袭郑国,而郑国对此毫无察觉。郑国有一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他这时正好在外做生意,刚好遇上浩浩荡荡的秦军。弦高知道事态严重,他急中生智,一边派人飞驰回国报信,一边将自己所带的牛和上千张牛皮献给了秦将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小小的郑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日夜惊恐不安,不敢放心睡大觉。今日我们郑国的国君听说将军前来,特让我奉上一点薄礼,以示心意。”语气中警告意味十足。孟明视听罢大吃一惊,认为郑国早有防备,偷袭之计已经败露,便移师攻打滑地,结果在引兵回国的途中,遭到晋国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

在这里,弦高因偶然的机会碰上前去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便随机应变,假借郑国国君之名,主动献上自己所贩的牛和牛皮,暗示郑国已做好防备。而意外牵到羊的秦军反而被震慑,只能移师他处。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打草惊蛇故事

商臣故作无礼探虚实

楚成王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立商臣为太子之后,又觉得有些不妥,想立职为太子,废黜太子商臣。

太子商臣听说了这个消息,但不知传闻是否确实。于是,商臣向他的老师潘崇问计。潘崇对他说:“你设宴招待江芈(音mì),要故意流露出对她不尊敬的神态。”

商臣依计行事。江芈是楚成王的妹妹,贵不可言,人们见了她都毕恭毕敬,唯恐有闪失。但是,在这次宴会上,商臣的种种傲慢举动使她十分不快。

江芈在离席时向商臣骂道:“怪不得成王要废掉你,原来你是一个不争气的东西!”

商臣听到江芈的话,证实了楚成王要废掉自己的消息确实无疑。便策划了一次宫廷政变,逼楚成王自杀,夺取了王位。

在这里,商臣故意举止无礼相当于“打草”,所惊之“蛇”则是盛怒之下泄露机密的江芈。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借尸还魂故事

楚项兴兵灭秦之战

借尸还魂,原意是指使已经死亡的东西,借用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作为计谋运用时,它的实质是利用没有作为或不能有所作为而加以控制,对有作为难以控制的,则不可以施计,它和“假途伐虢”之计有所不同,借尸还魂,“借”的对象是不确定的。而假途伐虢“假”是确定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成功地运用“借尸还魂”这一计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灭割据称雄的六国诸侯,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行郡县,修驰道,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度量衡;筑长城,北御匈奴,南定百越,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制暴戾,苛刑峻法,焚书坑儒,且极度奢靡豪华,修阿房宫,建骊山墓,以致役繁赋重,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因而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楚国人是对秦的怨愤最深,反抗最烈的,以致有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首先举起义旗的是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军,他手下大多数为原楚国人,建立的政权就叫张楚,陈胜自立为张楚王。首先响应陈胜、吴广的是项梁、项羽两叔侄,他们杀了会稽(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郡守殷通,举兵反秦。之后,项梁、项羽接受陈胜的率领八千江东精兵,西渡长江,转战于江淮之间,屡战屡胜,他们还先后收编了陈婴、黥布、薄将军等多部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项梁、项羽部队进驻薛城(在今山东省南部微山湖附近)不久,突然传来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被秦将章邯打败,为车夫汪贾所杀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有些部下便怂恿项梁自立为楚王,项梁一时拿不定主意。恰在这时,范增前来求见。范增学识丰富,见解独到,很有计谋。他就是为如何巧妙应对和利用当前时局一事,来给项梁出主意的。

范增认为,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出身不是名门大族,声望不高,又没有特别的才干。虽然最先起义抗秦,但却不立楚国王室的后裔为王,而自己据地称王过于仓促。在范增看来,暴秦吞灭六国,楚国方面最无辜。楚怀王为了与秦通好而入秦,却被秦王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而被楚国百姓怀念至今。项梁叔侄从江东起兵,渡江击秦,楚地豪杰将士之所以争相前来投靠,竭诚效力,无非是因为项氏一家本来就是楚将出身,相信项梁必定会拥立楚国王室的后裔,以图恢复楚国。如果项梁能顺应民心,扶植楚国的后裔,楚地百姓自然会闻风而至,那时天下便能一举而定了。项梁高兴地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四处去寻访楚国王室的后裔,正好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于是项梁立即派人备上王车王服,将其迎来薛城,奉为楚怀王,定盱眙(今江苏洪泽湖畔)为国都,项梁则自称武信君。之后,楚项部众迅速扩大到数十万。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在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与胆气,击溃秦军主力章邯的四十万大军,与刘邦等人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暴虐统治。灭秦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而依范增借尸还魂之计借来的楚怀王这具政治僵尸,由于已无利用价值,便被项羽改号义帝流放到洞庭之南的长沙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调虎离山故事

孙策调虎离山胜刘勋

“调虎离山”之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少有为,势力逐渐增强。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便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孙策在信中夸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如果将军能发兵降服上缭,我们将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加上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有心夺取,如今又见孙策软弱无能,他顿觉没有了后顾之忧,便不顾部下的劝阻,决定发兵上缭。

孙策一直派人监视着刘勋的行动,听说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打上缭,而城内空虚时,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领它的老巢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一路上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而刘勋久久不能攻下上缭,正烦躁不已,忽然又听说孙策已攻下卢江,这才知道自己中计,后悔不迭,只得灰溜溜地去投奔曹操。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欲擒故纵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

欲擒故纵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擒是目的,纵是手段。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去追,而是要看怎么去追。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孟获起兵十万反蜀,诸葛亮奉旨率兵五十万南征讨伐。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诸葛亮率部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这时马谡奉命前来慰劳大军。诸葛亮早就听说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向他请教如何南征的事宜。马谡认为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一直不服蜀国,就算这次大败他们,只怕日后还会背叛。他认为想彻底征服南蛮,必须要征服他们的心。诸葛亮深表赞同,坚定了收服蛮王的决心。

两军第一次对阵,孟获战败,被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孟获表示不服。他认为山僻路狭才会被擒,如果整军再战还是失败,他愿意服从。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第二次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蛮军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荼那、阿会喃等缚送至蜀营。诸葛亮问他:“你上次说,如果再次被擒便肯降服,现在怎么说?”孟获说:“这次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才会这样。”他还是不服。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领他参观蜀军营寨,亲自送至泸水边,派船送他回去。孟获回去后立马将部将董荼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商议以假降的方式夜袭蜀营。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但孟获仍然不服,他说这次是因为他弟弟贪杯误喝了毒酒,并不是他没有能耐。要是他们收拾兵马再战一场还是被擒,那时才肯死心塌地归降。诸葛亮便又将他放了。孟获回去后从各部落借来数十万精兵,一路杀气腾腾跟蜀军大战。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至西洱河南岸,抄了蛮军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孟获全无惧色,认为自己误中诡计,死不瞑目。诸葛亮第四次放他回去。孟获回去后,聚集了数千蛮兵躲入了秃龙洞,与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踞守不出。诸葛亮走访了当地老人,寻得解毒、避瘴气的药材,避过毒泉恶瘴,率领大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抓获孟获。但孟获还是不服,他说自己祖居银坑山,那里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如果诸葛亮能在那抓到他,他才会臣服。诸葛亮第五次将他放了。孟获连夜回到银坑山,又请来八纳洞洞主木鹿的三万驱兽兵助战。可诸葛亮接连识破孟获的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狡辩说这次是他自取灭亡,不是诸葛亮有本事,他仍然不服。诸葛亮也不生气,又一次将他放了。孟获回洞后,从乌戈国请来三万刀剑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驻扎在桃花渡口等待蜀军。可诸葛亮布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放火将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烧了,第七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可这一次孟获却不走了。他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他虽是化外之人,也懂得礼义,知道羞耻。于是率领各洞蛮民诚心归顺蜀国。

诸葛亮七擒七纵,绝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无穷。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擒之纵之,一直将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达到了目的。

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蛮王及蛮方百姓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此蜀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南方,诸葛亮可全心致力于伐魏了。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抛砖引玉故事

商鞅徙木立信

用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敌人。诱惑成功后,便可打击这种愚蒙之人。

通过抛砖,能引出种种的宝玉。但是再名贵的宝贝,都比不上一个人的信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时期,秦国也只是西方的强国,对于中原各国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多年以来实力也在缓慢增长,那也是因为中原各国彼此攻击给秦国留下了发展空间。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希望能够通过一次彻底的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实力,这种想法主要是受了邻国的启示。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称霸中原几十年,变法的力量已经获得公认。秦国本身是奴隶制度残存最为严重的国家,大贵族对于国家的贡献寥寥,却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占有着大量的人口,浪费着巨大的生产力潜能。急于图强的秦孝公想要聘请一位雷厉风行的法家人物,进行一次大改革。

商鞅正好符合秦孝公的需要。

秦孝公经过与他的一番畅谈,决定起用商鞅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个法家人物,商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消除贵族和平民身份鸿沟,以军功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建立保甲制、小农的土地制度和宗族家长制,任务非常复杂而艰巨。然而商鞅认为首先要担心的不是这些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他首要担心的是信任。想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就必须先获得民众对改革的信任。因为在一个贵族和贱民二元分割的社会里,要打破这种贵族垄断,就要获得贱民阶层对改革的认可。

取信于民,是法家政策最重要的一点,法家讲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就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改革契约。

为此商鞅绞尽脑汁,最终他想到了徙木立信的办法。他在当时的首都栎阳城事先进行了一次改革的推广活动:他在栎阳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木头不高也不粗,然后公然宣称,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北门扛到南门,便能获得五十金的赏钱。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全城都沉浸在惊讶、猜测和激动当中。五十金是普通百姓很难挣到的,但是百姓对于商鞅也存有不信任感。大家都围在北门对着那根木头指指点点,但是谁也不敢出手一试,都害怕钱没拿到却丢了小命。这时有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看到赏金丰厚,自认原本一无所有,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于是走上前去抱起木头就往南门走,不一会儿流浪汉就来到南门。商鞅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当众向这个流浪汉兑现赏金。看到这个衣衫不整的穷鬼一下子翻身做了有钱人,大家都后悔莫及。

从此人们相信了商鞅,他的各项政令的推进也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可以说徙木立信的赏金就是商鞅抛出去的一块砖,而他随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大计就是他的玉,很显然,他的抛砖引玉之计大获成功。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擒贼擒王故事

何无忌擒王破敌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群龙无首的队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斩首行动其实并不新鲜,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历来是战场上的制胜秘籍。

公元403年十二月,已经身为楚王的东晋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自己,建国号楚。桓玄称帝后,东晋大将刘裕立即和手下将领谋划讨伐桓玄,意图借此控制东晋朝廷。双方交战之后,桓玄战事不利,于是决定向江陵撤退,同时留下自己的手下何澹之镇守湓口来阻挡刘裕的追击。

何澹之为了自保,同时迷惑对手,也动起了脑筋。他把统帅的指挥船用羽旗装饰了一番,让人从外表一看就知道是帅船,而他自己则悄悄躲入另一艘船中进行指挥。

刘裕的大将何无忌率水军来到湓口,两军在江面上交战。何无忌命令军队全力攻击羽船。诸将对此都很不解,纷纷阻止他:“将军,据我们的探马获得的准确情报,何澹之并不在这艘船上。而且,这艘船上的守卫力量很强,我们费尽力气也不一定能攻下来,就算攻下这艘船也没多大作用。”

何无忌说:“你们说得不对。尽管他不在这艘船上,船上守卫的兵力也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多用兵力,配合强弓硬弩进行攻击,一定能攻下这艘船。而且虽然我们都知道何澹之在另一艘船上进行指挥,但他的士兵们未必知道这件事。如果我们占领了帅船,他手下的士兵一定会以为主帅已死,军心自然就会大乱,敌人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而我军将士也会认为敌军首脑已经毙命,那时我军的士气会更加旺盛,战斗力也会得到提升,我们就能彻底打败他们了。”

将领们将信将疑,开始全力进攻这艘羽船,经过艰苦的作战最终占领了这艘船。按照何无忌的指令,晋军一占领羽船,士兵们就在船上大声呼叫:“何澹之死了!何澹之死了!”何澹之手下的士兵听后果然军心涣散,全都闻风而逃,而他本人更是心里一惊,知道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打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何无忌率军乘势追杀,至此晋军大获全胜。

军队中将军的地位就是如此的重要。何澹之并没有被俘虏,但是他手下的士兵一看到他的座船失守,立即土崩瓦解,这就说明了擒贼擒王对战役胜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釜底抽薪故事

曹操釜底抽薪夜袭乌巢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曹操与袁绍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两军相持的时间越长,双方粮草的供给就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没有重兵防守,决定偷袭,断其供应。他亲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轻装急进,夜袭乌巢。乌巢守粮的袁军还在迷迷糊糊之中就被曹军包围,剿灭殆尽,袁军的一万车粮草也被一把大火化为灰烬。袁绍大军得知粮草被烧,军心大乱,袁绍也没了主意。曹操便趁机发动全面进攻,最终袁绍只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自古以来粮草供给就是部队生存之根本,是部队战斗力的本源。所以才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操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绍,但曹操知道军队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他烧了袁军的粮囤,断了袁军的根本与能源,因而能大败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浑水摸鱼故事

刘备浑水摸鱼取南郡

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便会有可乘之机。很多时候,可乘之机不能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让情况变得复杂,以借机行事,借机获利。刘备取南郡凭的就是浑水摸鱼。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而回。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

孙权、刘备有心扩张,都开始打南郡的主意。而周瑜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不甘落后,他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心说,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如今南郡唾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而为了试探刘备,周瑜第二天便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上,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当然全力否认,他说自己是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除非都督不要,他才会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自己怎么会不要?刘备有心激他,说曹仁勇不可挡,让周瑜千万不要轻敌,能不能攻下南郡还不好说。周瑜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便脱口而出:“如果我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去取。”刘备见周瑜中计,便立即抓住周瑜的话头,说道:“在场的各位可以作证,是周都督自己说的,如果他取不下南郡,就由我去取。周都督可千万不能反悔啊。”周瑜笑了笑,根本没把这话放在心上。

很快周瑜就发兵攻下了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不料中了曹仁的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而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瑜只得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没多久,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众将连忙将他救回营中。很快营中便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但这其实是周瑜为欺骗曹仁故意使的计。曹仁闻讯果然中计,他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再去曹操那讨赏。

当晚,曹仁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他亲率大军前去劫营。可等曹仁大军冲进周瑜大营却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这才知道自己中计,急忙想退兵,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曹仁好不容易才冲出包围,本想返回南郡,却在半路遭到东吴伏兵的阻截,只得往北逃去。而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可没想到的是,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却见南郡城头早已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之时,浑水摸鱼,轻易地攻取了南郡。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金蝉脱壳故事

晋明帝掷鞭甩追兵

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用来指人在危急关头,能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出没走的假象,但其实人早已走了。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他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意图篡夺君位。明帝司马绍早收到消息,为了平灭叛乱,他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在鄱阳湖畔相遇,双方各扎营寨对垒。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前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忙令人备马前去捉拿。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营外之人。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土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看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脱离了险境。镶满了宝石、金银、翡翠的马鞭子就是他故意留下的“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关门捉贼故事

曹操下邳困吕布

曹操在陈登父子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地攻取了徐州,把吕布打得一败涂地,逃往下邳。曹操在徐州大犒军将后,欲马上进兵,一举攻克下邳。谋士程昱说:“我们不是要下邳一城,而是要除掉吕布。现在吕布仅有下邳一处可以安身,如果逼得太急,他则会拼死突围,一旦使他逃出下邳去投袁术,那就更不好擒了。我们宜先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关起门来,把他困在下邳,然后再伺机擒他。”曹操听罢,高兴地说:“如此甚好!”马上吩咐刘备说:“你率部下严守下邳通往淮南的路径,切断吕布与袁术的一切联系,防止吕布去投袁术。”另外又布置众将斩断吕布与山东诸郡的交通来往,防止外兵来救吕布,并防备吕布潜逃他乡。

下邳的吕布,经徐州一败后,锐气顿减。谋士陈宫先后向吕布献“以逸击劳”“掎角之势”“以攻为守”等计谋。吕布惧曹操势大,都不肯为之,终日在府中与妻妾饮酒解闷。

一天,谋士田楷、许记对吕布说:“将军整天在家吃酒,不是坐以待毙吗?为何不去淮南求袁术帮我们解围?”吕布叹曰:“去也无益。”田楷说:“袁术与你结怨,是由婚约造成的,若我们答应继续履行婚约,他定肯出兵相救,我们与他内外夹击曹操,下邳之围定可解矣。”吕布依其言,遂遣二人为使,派张辽、郝萌二人护送,去淮南见袁术。

由于刘备在通往淮南的路径上疏于防备,竟使许记、田楷等顺利地冲了过去。在回来的途中,二位使者在郝萌的掩护下,又冲过了阻截,回到下邳。张飞只俘获敌将郝萌。

当刘备押解郝萌向曹操请功时,曹操问明来龙去脉,怒斩郝萌之后,厉言对众将说:“各路关口一定要倍加防守,如果再有吕布及其将士走逃出去,定要依法从事,斩首示众。”

刘备见曹操如此动怒,深知情势严重,暗中嘱咐关羽、张飞,一定要仔细守寨,不可怠慢。

吕布听二位使臣回报说,袁术答应来救应,但必须先把吕布的女儿送去方信。吕布无奈,只好照袁术的要求去办,马上令高顺、张辽护送。吕布把女儿缠裹在身上,欲亲自杀出重围送女儿给袁术。

由于曹操叮嘱众将严格把守关口,当吕布来到刘备寨前,受到了关羽、张飞的拦截。及至张辽、高顺欲掩护吕布冲出去时,曹操又派大将徐晃、许诸来助战,杀败了张辽、高顺。吕布也因有女缚在身上,力不能支,被关羽、张飞打败,只好又退回下邳城。

吕布求援不成,只好每天仍在府中饮酒。由于下邳城内粮多而兵少,虽久困仍不见有可攻的战机。曹操见此情形,恐迁延日久,张绣率兵去攻打许都,便欲撤兵回师,便对谋士说:“下邳城内兵少粮多,与我相持一年也不成问题,我们宜暂回许都为好。”郭嘉阻止说:“既然我们困城已久,擒吕布迫在眉睫,为什么要前功尽弃呢?我有一计可加速吕布受困而亡。”曹操忙问其计。这时荀攸在侧说:“是否决沂、泗之水淹其城?”郭嘉说:“正是。”曹操听罢,马上令众军移居高阜地带,决开沂、泗之水,坐视水淹下邳。

河水淹入下邳城后,城内一片恐慌,军民有米难炊,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刻,吕布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恼怒无常,无故责罚将士,军中怨声载道。

在城外坐观其变的曹操,不一日,便见城内军将侯成盗了吕布的赤兔马来降。接着,在曹操攻心战术的作用下,吕布的部将宋宪又盗了他的画戟,并会同魏续,把吕布捆缚住,打开城门,把吕布献给了曹操。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远交近攻故事

希特勒远交近攻,英法俄“绥靖”中计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对手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对手而先攻打近处的对手,是一种战略性规划。当消灭近邻的对手之后,远交的对手也成为近邻,新一轮的征战也是不可避免的。远交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外交上的诱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充分利用了西方盟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实行远交近攻。

1939年8月3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提出关于召开德、意、法、英四国代表会议的建议,9月2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作为特使,就召开四国代表会议的条件问题,专程来到巴黎。

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拼命要把德国这股祸水推向苏联,因而热衷于对德国搞“绥靖”政策,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签订了反苏反共的“慕尼黑协定”。

苏联曾想联合英法共同对付德国,但被英法拒绝,苏联为了自身利益,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了解西方盟国和苏联不会援助波兰,便在远交政策的庇护下,大胆先向东灭亡了邻国捷克、波兰,后向西北攻陷了丹麦、挪威,再向西南灭亡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绕道阿登山脉攻入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

1941年,希特勒所采取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收到了预期效果,对苏联形成了半月形包围,灾难落到苏联人头上了。

为了麻痹和欺骗苏联,希特勒在外交上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向苏联表示“友好”,积极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甚至请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参观德国先进的航空技术,并同意卖给苏联新式战斗机。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军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以三个集团军群(战争第一天共投入117师)在大量航空兵配合支持下,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苏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有的部队没有带地图,有的兵团忘了带电台呼号。有些工事没有军队据守。甚至有的方面军司令部不知道他们的司令在什么地方。德军则很快突破苏军防线,长驱直入。

至7月9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深入苏联国土约500公里;“中央”集团军深入苏联国土约600公里;“南方”集团军群深入苏联国土约400公里,苏联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大量苏军被德军围歼,许多城镇、农庄、工厂和学校遭到法西斯匪徒的血洗。苏联的战争初期陷入了非常困难的被动境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尽管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但是战争初期所蒙受的重大损失却成为遗憾千古的历史教训。希特勒所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政策给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永远值得记取的。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假道伐虢故事

先救后伐灭燕国

假道伐虢,自然少不了向被借道的一方行一下好处。但是这好处不能过分,否则就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

公元339年,桓温举兵讨伐燕国。燕王慕容玮派使臣到秦国,提出用虎牢关以西地区送给秦国为条件,请求秦国出兵援助。

秦王苻坚与群臣商议此事。大多数人不同意发兵救燕,因为当初桓温攻打秦国时,燕国袖手旁观。但是,大臣王猛的意见与众不同,他说:“如果桓温占领了燕国,力量会更加强大,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如果我们与燕国合兵一处攻打桓温,桓温将不是对手。经过交战,燕国的力量会大大削弱,到那时我们可以就地占领燕国。”苻坚听从了王猛的计谋,派兵两万去救燕。

在燕秦的联合抵抗下,桓温被迫退出燕国。秦军在燕国撤退之前,便向燕王索要虎牢关以西地区。燕王支支吾吾,有意抵赖。这样正中苻坚的下怀,秦国终于出兵吞并了燕国。

苻坚救燕本来就抱着“假道伐虢”的想法,燕王食其诺言,正好为秦军灭燕提供了口实,遭受兵灾的燕国犹如板上鱼肉,任秦国随便宰割。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偷梁换柱故事

郑庄公设计赚三国之师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5年),郑庄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纠合齐、鲁二国兵马前往攻打宋国。宋殇公听说郑、齐、鲁三国兵马入境,大惊失色,急忙召见司马孔父嘉问计。孔父嘉奏道:“我已派人打听清楚,周天子并无讨伐宋国之命,齐、鲁两国是受郑庄公的欺骗才出兵的。现在三国合兵而来,其锋甚锐,不可与它正面争战,唯有一计,方可使郑军不战而退。”殇公说:“郑国明知今日攻宋,有利可得,怎会轻易退兵呢?”孔父嘉说:“郑庄公亲自出马,领兵攻打宋国,其国内防守必然空虚。因此,只要我们用重金收买卫国,要卫国联合蔡国,以轻兵袭击郑国本土,威胁郑都荥阳,这样,郑庄公就自然会退兵回援了。而郑兵一退,便群龙无主,齐、鲁两国兵马也不会再留下为郑国卖命了。”宋殇公听从了孔父嘉的献策,并立即要他挑选二百辆兵车,带上黄金、白璧、绸缎,连夜赶往卫国,请求卫国联合蔡国出兵袭击郑国。卫宣公接受了宋国的礼物,果真派右宰丑领兵与孔父嘉会合,经由间道,出其不意,直逼郑都荥阳城下。郑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传令守城。这时,宋、卫的兵马已在郑都城外大肆抢掠,掳去了大量人畜辎重。接着,右宰丑便要趁势攻城。孔父嘉说:“我们袭击荥阳得手,只是乘其不备,应该得利便止;如果继续留下攻城,万一郑庄公回兵救援,将会对我形成内外夹攻之势,那是很危险的,不如就此借道戴国,胜利回师。我估计当我军离开这里时,郑庄公的兵马也该从宋国撤退了。”于是,按照孔父嘉的部署,宋、卫两国兵马向戴国进发,想从戴国假道。却不料,戴国国君以为宋、卫兵马是来攻打戴国的,便关上城门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多次攻城,但总也攻不下来……

却说郑庄公领兵攻打宋国,本来是很顺利的。郑军大将颍考叔已攻破郜城,公孙阏已攻破防城,分别向郑庄公大营告捷。怎料正想乘胜挺进之时,忽然接到世子忽从国内送来的告急文书,说是宋、卫两国兵马正进逼郑都。这时,庄公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教传令班师。当大军回至半路时,又接到国内送来军报,说是宋、卫军马已撤离荥阳城外,向戴国方向去了。庄公听到这一情报后,想了一下,便传令颍考叔、高渠弥、公孙阏、公子吕等四将,将兵马分为四队,偃旗息鼓,转道向戴国进发……

再说孔父嘉、右宰丑率领宋、卫联军进攻戴国,又得到蔡国领兵相助,满以为一举成功,却忽然接到探马来报说,郑国上将公子吕领兵救戴,已在离城五十里处下寨。接着,又听说戴君得知郑兵来救,已经打开城门将郑军接进城内去了。这时,孔父嘉便对右宰丑说:“现在戴国有了帮手,他们必定会合兵向我军求战,你我何不站在壁垒之上,观察城内动静,也好有所准备。”于是孔、丑二将便一起登上壁垒,仔细观察城内情形,对着城内指手画脚。正在说话间,忽听一声连珠炮响,城上一时竟遍插郑军旗号,郑将公子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大声叫道:“多多感谢二位将军费力,我们已经取得戴城了。”原来这是郑庄公设的“偷梁换柱”计:假说是要公子吕领兵救戴,其实庄公就坐在戎车之中,只等进了城,便就势吞并了戴国之军,把戴君给赶走了。孔父嘉在城外见庄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占了戴城,一时气愤填膺,决心要与庄公决一死战。当他正在心中筹划之时,忽探子报:城中派人来下战书。孔父嘉当即批复来日决战,并约会卫、蔡二国,将三路军马,齐退后二十里,以防自相冲突。由孔父嘉领军居中,蔡、卫军分列左右,三支军队相距不过三里。如此部署之后,各军遵令行动。刚把寨营安好,忽听寨后一声炮响,火光接天,都说是郑兵到了。孔父嘉才要出寨迎战,火光却又熄灭了。方要回营,左边炮声又响,又是火光不绝。刚要看个究竟,左边火光已灭,右边火光又起。孔父嘉认为这是庄公使的疑兵计,命令全军不许乱动!不一会儿,左边火光又起了,而且喊声震天,探马来报,说是左营蔡军被劫。孔父嘉正想前往营救,忽然右边火光再起,一时闹不清是哪家的人马,孔父嘉只好继续挥军向左,慌忙间迷失了方向,遇上一队兵马便互相厮杀起来,结果发现竟是卫国的人马,于是两军合在一处,赶回中营。谁知中营却已被郑将高渠弥占了,且左有公孙阏,右有颍考叔领兵杀到。一直杀到天亮,孔父嘉无心恋战,夺路而走,途中遇上高渠弥,又杀了一阵,孔父嘉弃车徒步,跟随的只有二十余人。右宰丑阵亡,余下的三国兵马辎重,全被郑军俘获,就这样,郑庄公用“偷梁换柱”计既得了戴城,又赚了宋、卫、蔡三国之师。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指桑骂槐故事

敲山震虎,田穰苴力斩庄临军

指桑骂槐原意是指着这个骂那个,在军事上,将帅们为了在下级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严,多使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权术。历史上孙武斩杀吴王宠姬,田穰苴斩杀齐景公亲信,都使被统御者震惊。孙武和田穰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治军从严、执法从严,对违反军纪者绳之以法,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春秋末期,晋国进攻齐国的阿、鄄地区,同时燕国侵犯齐国的黄河南岸地区,齐国的军队都打了败仗。为此,齐景公十分恼怒,早朝时大发雷霆,让群臣推荐良将。

大夫晏婴便推荐了田穰苴。经过多方考察,齐景公对田穰苴的文韬武略都非常满意,最终传旨任命田穰苴为齐国大将军,任命他的宠臣庄贾担任监军。

下朝后,田穰苴与庄贾商定第二天正午在军营大门集合,共商出兵大事。

第二天,田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却迟迟未到。原来庄贾的亲戚和下属设宴为他饯行,他把约定的事完全给抛诸脑后了。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庄贾都不当一回事,直到黄昏时分,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田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毫无愧色地说,因为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所以才来迟了。穰苴听后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可庄贾却不以为然。他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认为这只是区区小事,根本不放在心上。穰苴见庄贾不知悔改,勃然大怒,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依军法,应予斩首。”

田穰苴即命人拿下庄贾。庄贾这才吓得浑身发抖,大声叫使者去向齐景公求救。可没等齐景公派的使者赶到,田穰苴已经下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斩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没有人再敢不遵将令。

由于田穰苴军令如山,军纪严明,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军威大振,也因此带领齐军胜利抵御了晋国和燕国的侵犯,收复了失地。

这个故事可谓是将指桑骂槐的谋略运用得最为生动的一例。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假痴不癫故事

斯大林喜怒不形于色

假痴不癫作为一种政治权术,为政治家所惯用,为的是在形势不利情况下,装疯卖傻,碌碌无为,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以伺时机,后发制人。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聚集在柏林附近,举行波茨坦会议。就在此次会议前夕,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带着这份喜悦,趾高气扬地步入会场,与前几天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杜鲁门以为,美国有了原子弹之后,他这个美国总统就可以目空一切了。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杜鲁门在会场上想试探一下斯大林的反应,试一试美国核威慑的力量。结果如何呢?据杜鲁门回忆,7月24日那天,他向斯大林提到“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然后他和丘吉尔密切注视斯大林的表情。令他失望的是,斯大林听后木然地坐在椅子上,好像没有听懂,也似乎没有听见。杜鲁门自讨没趣。

其实,斯大林当时听得很清楚,而且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离开会场之后,立即指示国内加快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四年之后,苏联也有了这种“新武器”。试想,如果斯大林当时不采取“假痴不癫”的策略,而是表示惊讶或者恐惧,不仅会使杜鲁门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而且对苏联研制原子弹的保密工作也将十分不利。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上屋抽梯故事

田单施计保即墨

“上屋抽梯”用于军事上,主要指的是诱敌深入而断其归路,首先要给对方以方便,让对方因方便而能“上楼”,而后我方撤去“楼梯”,让对方陷入困境。

战国时齐人田单曾以此计收复齐国。

田单本是齐国安平地区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官,燕军攻打齐国时,田单带领全族人从安平逃到即墨城。因为即墨城守城官战死,大家看田单足智多谋,就推举田单为将,率领大家守城抗燕,并伺机反击。

田单出任将领之后,担心自己是外乡人,怕大家心不齐,就想出一个计策。他命令全城人吃饭时,一定要在院子中间设供桌。空中飞的鸟看见院子中的食物,就飞下来吃,田单就乘机说:“这是天上的神灵在帮助我们。”于是田单就假借神灵来指挥全城兵士百姓抗击燕军。

田单为了坚定军心,又想出一个办法,他派人夜里偷偷来到城外散布谣言说:“田单最怕燕军捉到齐军的俘虏,把俘虏鼻子割掉,挂在军前,那样即墨城的兵,会不战而降。”燕国人听说后,就把俘虏的齐人都割掉鼻子挂起来。即墨城中的军民见此情景,宁死也不想投降。随后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田单最害怕燕人挖掉齐人的祖坟,那样齐人就会全部投降了。”燕军听说后,就挖掉即墨城外面的齐人祖坟,把死人拖出来放火烧了。守城的齐人看到了,悲痛欲绝,个个要求与燕军决战到底。

田单看到士气高昂,认为作战的时候到了,就发动士兵修筑工事,修好之后,让士兵都隐藏起来,让老弱病残和妇女登城守卫。随后又派使者带着收集的黄金送给燕将,告诉燕将“齐军要投降了”。燕将一听非常高兴,对齐军的防备开始松懈下来。田单又收集了千余只耕牛,在牛的两角上绑上尖刀,身上画上龙纹,把芦苇灌上油脂系在牛尾巴上,然后把城墙打开几十个大洞,趁夜黑人静之时,给牛尾巴点上火,把牛一下从洞口中全放出去。牛疼痛难忍,一窝蜂地直冲向燕军阵地,成为火牛阵。田单又命几千名壮士跟在牛后面,乘势追击。燕军惊慌失措,一下子乱了阵脚,大败而逃。

结果田单率领齐人把燕军全部赶出了齐境,收复了齐国的失地,又把齐襄王从莒国接回齐都。

田单的计谋是先以假象给对方以方便,而后使对方就范,再用计制敌,这正是“上屋抽梯”的做法。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树上开花故事

贺龙巧施草帽计

用于军事上,“树上开花”是一种并战计,和“偷梁换柱”一样,都是和友军作战时控制友军并歼击敌军的战略。偷梁换柱,是以自己的精锐之师安插在友军的梁柱部位,以操纵友军,并兼吞友军。树上开花,是“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是以友军为树为枝,以我军为花朵,即以友军为梁为柱,我军为辅为助,以友军之主力破敌,消耗友军实力,而保存了我军实力,是一箭双雕之计。

1932年夏天,贺龙在江西开辟根据地,白军向江西根据地发起了围剿。红军只有八百人,白军却有三千二百人,军力对比是四比一。贺龙无法与敌人硬拼,只有拖着敌人在山里转磨,红军前面走,敌人后面追,无法摆脱。

这天,贺龙下令买来了几千顶草帽,在草帽檐上写上“中国工农红军”六个红漆大字,每人发四顶,并且命令:“别的东西可以丢,就是不准丢草帽。”

夜幕降临,红军宿营,白军也宿营。白军司令得意地对参谋长说:“我们追贺龙追了好多天,都在大山里转,缺乏战机。明天,红军过了石虎山,就是平马川了。这平马川东西长二十华里,南北宽十五华里,无山无树,无遮无拦,贺龙就是插上翅膀,也要一个半小时才能飞出平马川。等红军一到平马川,我们就通知长沙空军,飞机只要半个小时就可到达,保管炸得他贺龙片甲不留。”说罢,又是一阵大笑。

第二天一早,红军吹起了响亮的军号,整装出发;白军也急忙吹起紧急集合的军号。双方又开始了远走比赛。红军翻过石虎山,回头望,白军离得还很远,贺龙竟命令部队原地休息,等待追兵。战士们都感到奇怪,哪有两军交战,等待敌军来追击的道理?

红军等了足足二十分钟,才望见白军从山头上翻过来。贺龙命令部队:“戴上草帽,跑步前进!”

白军司令骑在马上看见红军已经进入了平马川,急忙通知长沙空军快来飞机轰炸红军。

贺龙这时却命令战士:“边走边扔草帽。”

这时正是炎热的夏天,头上的太阳像把火伞。白军追进平马川,一见地上有草帽,一个个捡起草帽就往头上戴。白军司令见了得意扬扬地对参谋长说:“人都说贺龙厉害,这下子却被我们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回去不说别的,光缴获这几千顶草帽,我们就可以升官领奖发大财了。”

正说话间,只听到天空“嗡嗡”的飞机引擎声,五架国民党空军轰炸机已飞到了平马川上空。白军司令兴奋地大喊:“弟兄们,咱们的飞机来了,贺龙跑不掉啦!”

谁知白军司令话音刚落,就见五架飞机一齐俯冲下来,“轰!轰!轰!”炸弹一颗接一颗地在白军队伍中爆炸,炸得白军官兵血肉横飞。那机枪子弹就像一阵狂风刮过,白军官兵则像被割的麦子似的纷纷倒地。

“他妈的!瞎了你们的狗眼了,怎么炸自家人!”白军司令气得哇哇乱叫。

还是参谋长机灵,他大声狂叫:“快把草帽扔掉!快把草帽扔掉!飞机把咱们当成红军啦。”

白军官兵急忙乱扔草帽,但是已经丝毫不起作用了,敌军飞机硬是将白军当成了红军,一个劲儿地朝白军队伍又扔炸弹又打机枪。直到将炸弹扔光,子弹打完,这才晃了晃铁翅膀,飞回长沙领赏去了。

三千二百名白军,死的死,伤的伤,横七竖八地躺在平马川地上,活下来的还不到二百人。

敌人飞机轰炸前,贺龙早已命令红军战士散开,各自依托田埂、坟堆隐蔽起来。等到飞机一走,他们无一伤亡,一跃而起,冲向残余白军。二百名残余白军连同司令,乖乖地举手当了俘虏。

这一仗,贺龙只买了三千多顶草帽便全歼了三千二百名白军,他的树上开花之计大获成功。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反客为主故事

袁绍反客为主夺冀州

循序渐进是实施此计的要诀。首先要安于客位,时刻寻找机会。第二步要乘隙而入,将自己的势力逐渐向外渗透。最后一步是果断行动,变客位为主位。

袁绍与冀州牧韩馥是老朋友,他们曾共同讨伐董卓。

话说一日袁绍屯兵河内,正在为缺少粮草发愁。忽然韩馥派人送来了粮草,袁绍很高兴。袁绍的谋士逢纪却说:“大丈夫纵横天下,为啥等人送粮草?冀州是粮仓,为啥不去夺取呢?”袁绍问:“你有啥良策?”逢纪说:“公孙瓒假借讨董卓之名,引燕代之兵进入冀州境内,准备袭杀冀州牧韩馥。将军可派人送信与公孙瓒,约好与他共同打冀州,公孙瓒必然发兵。而韩馥属无谋之辈,他必然会请将军去保卫冀州,冀州便唾手可得。”

袁绍听了逢纪的计谋十分高兴,便给公孙瓒发了书信。公孙瓒见信,得知与袁绍共同攻打冀州,可平分其地,大喜,即日发兵。

同时,袁绍又派说客去冀州。说客见到韩馥后说:“公孙瓒已是势不可当,袁绍也是一时之豪杰,如果二人联合攻城,恐怕此城难保。而袁绍是您的旧友,不如您把城让与袁绍,既保住了性命,又得了让贤之名。”韩馥素来胆小怕事,便不顾部下反对,同意袁绍进冀州。

袁绍领兵是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冀州的,但他逐渐任用自己的部下田丰、诅援、许攸、逢纪主管冀州之事,反客为主,尽夺韩馥之权。直到这时,韩馥才懊悔不已。于是他便扔下一家老小,骑着一匹马,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每个计的故事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原文】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美人计故事

勾践送西施雪耻

春秋时吴越之战,勾践先败于夫差。吴王夫差罚勾践夫妇在吴王宫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骗取了夫差的信任,终于被释放回越国。后来越国趁火打劫,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夫差拔剑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样烧起来的呢?原来勾践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计”。

勾践被释放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不忘雪耻。吴国强大,靠武力,越国不能取胜。越大夫文种向他献上一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想复国雪耻,应投其所好,衰其斗志,这样,可置夫差于死地。”于是勾践挑选了两名绝代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夫差,并年年向吴王进献珍奇珠宝。夫差认为勾践已向他臣服,所以一点也不加怀疑。整日与美人饮酒作乐,连大臣伍子胥的劝谏也完全听不进去。后来,吴国进攻齐国,勾践还出兵帮助吴王伐齐,借以表示忠心,麻痹夫差。吴国打胜之后,勾践还亲自到吴国祝贺。

夫差一天比一天贪恋女色,根本不想过问政事。伍子胥力谏无效,反被逼自尽。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之时,突出奇兵伐吴,吴国终于被越所灭,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空城计故事

郑国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示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于是先锋军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瞭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要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便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于是决定赶快撤退。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这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反间计故事

周瑜反间杀曹军水将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话说孙刘结盟,共同抗曹。在兵力数量上虽然孙刘两家合起来,还是大大少于曹操,但孙刘联军发挥善于水战的特长,在长江水域初战告捷,挫了曹军锐气。

曹操的北方军队本来就不懂水战,为弥补军事上的短处,便令精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长江中建立水寨,训练水军。而蔡、张二人因久居荆州,深知水战奥妙。所以,这两个人也自然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当时,东吴主管军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在曹操眼里,他是灭吴的一大障碍。一天,曹操派部下蒋干,利用与周瑜旧时的交情,以访友为名,前往长江对岸敌营,试图劝说周瑜投降,顺便刺探军情。

周瑜正为蔡瑁、张允在提高曹军水战能力而自己却无力阻止犯愁,得知蒋干来访,立即识破来意,顿时计上心来。

在款待蒋干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剑说道:“蒋兄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我们今天只叙友情,不谈打仗,如果有谁敢谈论与交战有关的事,就用此剑杀了他。”这一来,也堵住了蒋干的嘴,只字不敢提劝降一事。大家只管尽情欢笑饮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胧。

晚上,蒋干与周瑜同床共寝,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坐起身来,借着灯光看见案头上放着一封信,竟然是蔡瑁、张允阴谋反曹、投降东吴的密函。蒋干回头看周瑜正醉酒沉睡,赶忙把信揣起来,连夜跑回荆州,把信交给曹操。

曹操看了蒋干带来的信,顿时火起,斩杀了蔡瑁、张允。随即,他又发现信是伪造的,顿时明白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了,但为时已晚。杀了张允、蔡瑁之后,曹军中失去了熟知水战的得力战将。这也成了后来曹军赤壁之战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苦肉计故事

要离断臂杀妻刺庆忌

春秋战国时期,姬光利用专诸杀死了吴王僚,自立为吴王,这就是阖闾。吴王僚有个儿子叫庆忌,善走如飞,非常勇猛。父亲被杀,庆忌逃亡在外,寻找机会,收罗人马,准备报杀父之仇。阖闾为此忧心忡忡,想派人去行刺,可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要大臣伍子胥四处寻访。于是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要离。

要离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勇士,只可惜身材矮小。阖闾初次见到要离,见他矮小瘦弱,高不足五尺,腰大貌丑,大失所望。可伍子胥却说要离虽然其貌不扬,但机敏过人,且对吴王十分忠诚,可以重用。阖闾将信将疑,他问要离:“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你怎么能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取不能力敌。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了。”可庆忌心思缜密,对吴国的人和事防范又最严,一般人很难接近他。阖闾把自己的忧虑告诉要离,问要离准备怎么做。要离充满信心地说:“庆忌正在招纳亡命之徒,为父报仇,我打算诈称是‘罪臣’去投奔他。但为了使他相信我,请大王斩断我的右手,杀死我的家人,这样我就能取信于庆忌,也就可以乘机行刺了。”

阖闾起初不忍无故斩去要离的右手,也不忍杀死他的家人,但看到要离的态度十分坚决,思之再三,觉得除此以外,别无良策,于是便同意了。

不久吴都流言四起,到处都有人传言,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令追查流言的源头,才知道原来散布流言的人是要离。阖闾下令把要离和他的妻子抓来见他,可要离却当面大骂阖闾是昏王。最后阖闾假借要追查同谋,斩断了要离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过了几天,伍子胥下令让狱卒放松看管,给要离制造乘机逃脱的机会。要离逃跑后,阖闾大为震怒,杀了他的妻子来泄恨。这件事很快传遍吴国,就连邻近的国家也都有所耳闻。

要离逃出以后,四处鸣冤叫屈。听说庆忌在卫国,便跑到卫国求见庆忌。庆忌起初还疑他有诈,不肯收容,要离便脱掉衣服给庆忌看那只被斩断了的右臂。正当这时,庆忌的心腹又来报告要离的妻子被吴王所斩的消息,庆忌这才完全相信要离与阖闾之间的确有深仇大恨。

就这样要离成功取得了庆忌的信任,并成为庆忌的贴身亲信,他一有机会便劝说庆忌伐吴。庆忌也觉得时机已到,便下令大军水陆并进,杀往吴国。庆忌与要离同乘一条船,驶到中流,要离趁庆忌到船头观看船队,没有防备的机会,从背后一戟刺在庆忌的心窝上。庆忌这才明白,自己中了要离的“苦肉计”。要离杀死庆忌后,自己也拔剑自尽了。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原文】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连环计故事

东吴联蜀施连环计破曹

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还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东吴老将黄盖见曹操手下都不熟水战,水寨的船只一艘挨着一艘,建议周瑜用火攻曹军,并主动提出,自己愿去诈降,趁曹操不备,放火烧船。他的这一提议与周瑜心中所想不谋而合,但周瑜担心黄盖诈降不易成功。为了消除曹操的怀疑,于是他与黄盖合计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第二天在营中议事的时候,黄盖当众顶撞周瑜,骂周瑜不识时务,并极力主张他向曹操投降。周瑜自然大怒,下令要将其推出斩首。在众将的苦苦哀求下才答应免其一死,但下令将其重打了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鲜血淋漓。

黄盖挨打后,私下总大骂周瑜,并表示一定会寻找机会前去降曹。曹操派人多方打听,得知黄盖确实被打,如今正在养伤。他将信将疑,于是派蒋干过江查探虚实。而周瑜正在为火攻计难以实施而苦恼,可以说蒋干来得正是时候。蒋干是个自作聪明的书呆子,心中没什么计谋。周瑜一等他过江就将他软禁了起来,并与庞统合谋,假装两人失和,让庞统在蒋干面前不时大骂自己,并流露出想投奔曹操的想法。蒋干果然中计,跟庞统担保,假如自己逃脱,能顺利回到曹营,一定会在曹操面前大力举荐他。庞统便借机放走蒋干,一同到了曹营。

曹操对庞统的才华早有耳闻,对他推崇备至。一起巡视了营寨之后,庞统假意说,曹军营中兵士不习水战,受不了风浪,但好在兵多船众,数倍于东吴,如果把船都锁在一起,就能如履平地,不愁赢不了东吴。

曹操对水战一无所知,果然被骗。他立即下令将全营的船只都锁在一起。不久,黄盖就依计前来投靠曹操。他将船遮得严严实实,在上面装满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按照事先联系好的信号,在船上插上青牙旗,划向曹军大营。曹营官兵见是黄盖投降的船只,就没做防备。哪料到黄盖的船忽然起火,火势熊熊,直冲曹营。风助火势,火乘风威,曹营水寨的大船又一个连着一个,想分也分不开,很快就陷入一片火海。而这时周瑜早已准备好快船,驶向曹营,把曹操数十万人马杀得一败涂地。

连环计的成功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牵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由。这样,才能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走为上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初期,晋文公攻下了依附楚国的曹国,引发了晋楚之战。楚国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一起出兵,由子玉率军攻打晋国。

晋文公得知消息,分析了双方形势,楚强晋弱,楚军来势汹汹,他知道晋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决定暂避锋芒。但他又不能无故撤军影响士气,于是假意对外宣布,说自己当年受楚国先君的恩惠,立下重誓,愿意与楚国世代交好,万一两国交战,自己也会先退避三舍。后来晋文公果然依言退避三舍,撤到了晋国的边界城濮。

而他之所以选择撤军到这,也是早有准备的。因为城濮临近黄河,背靠太行山,地势得天独厚、足以御敌。而与此同时,晋文公还先后派人前往秦国和齐国求助,联合抗楚。等到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

子玉将楚军兵分左、中、右三路,命令左右两路先攻,中路殿后。右路是被胁迫而来的陈、蔡将士,他们斗志不高,实力最弱。晋文公探知这一消息,很快便有了对策。他命令晋军碰上楚国的右路军马时要先行撤退,让陈、蔡军马以为晋军很弱,引诱他们追击,然后派出一支蒙着老虎皮的军队发起突袭,搅乱陈、蔡阵容;同时还在马身上绑上树枝,让其来回奔跑,故意制造出烟尘蔽日,晋军兵败的假象;再让人伪装成右路士兵前去给子玉报捷,告诉他右路已胜,引诱楚国大军全面进攻。子玉果然中计,楚军很快就陷入了晋军的重围,伤亡惨重,大败而回。

三十六计中的走计并不是消极逃跑,而是已经想好后招,寻找或制造战机,等待机会的主动退却。晋文公的这几次撤退就是如此。所以才说“走”是上策。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