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19:35

走为上:指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走为上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为了保全全军的实力而避开强敌。实行全军撤退并没有罪过,因为这并不违背用兵的常理。

【注释】

1、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2、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周易·师卦》。左次,即后退。无咎,没有损失。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为如果退却不遭受损失,是合乎常理的,这样可以以退为进,符合用兵法则。

走为上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敌人的兵力处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方不能与之死拼硬打,而应采取投降、媾和与撤退三条谋略。投降就是彻底的失败,媾和是失败一半,撤退不等于失败。没有失败,就会有转胜的机会。例如,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在一天傍晚把队伍全部撤走了,只留下旗帜飘扬在营房前,并预先把羊吊起来,把羊的前腿放在鼓面上,羊不堪倒悬,两腿乱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响。金兵没能察觉,就这样相持了好几天,当金兵发觉情况异常时,宋兵已走远了。这可以称得上是善于撤退的战例。

【计名源出】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走为上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为上计谋精解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意思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四种选择,即求和、投降、死拼、撤退。在这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失败。只有撤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撤退不但可以保存实力,而且可以卷土重来,转败为胜。因此说,“走”为上。原作者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总结是别有用意的。因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是常胜将军也都有失败经历,所以人们总结,没有打过败仗的人,是不能成为将军的。因此转败为胜之计,乃是计中之绝妙之计。

我们在运用此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拿鸡蛋碰石头。敌人实力强大而我方实力弱小,敌人就如同石头,而我们如同鸡蛋,如果与之死拼,必然会弄得自己头破血流,敌人却不会受太大的损失。我们何苦要损兵折将、以失败告终呢?何不一走了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妨来个大撤退,保留住实力,以备东山再起。

(二)要知难而退,绝不可一味莽撞。这里所说的知难而退,不是主张消极,不是让我们一遇到困难就退却,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有一定限度的困难,一旦超过了这一极限,就如同上面说的以卵击石,最后必然以“蛋破”收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旦发现事情实在做不成,就不要硬着头皮去做,要见机而动,尽早放弃。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们要做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蛮干,要“实则斗,虚则走”,要见机行事,不可不顾实际情况,一味乱闯。

(三)要把握时机,急流勇退。在与敌人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战机,做到进退自如,不可盲目和被动。否则只会落个身败名裂,战场如此,官场亦如此,很多正面的例子向我们证实了急流勇退的重要意义。如越王手下的范蠡,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走”到乡间去生活,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没有谋害,没有钩心斗角。他是明智的,是懂得急流勇退的典范。然而要做到急流勇退并非易事,它不但要求我们果断行事,而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我们要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割舍既得的利益,选择适当的时机,匆匆“走”掉,让敌人捕捉不到我们的影子。

(四)要分散敌人的力量,以退为进,各个击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撤退不是目的,退却是在为下一轮的进攻做准备,“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如前面所述敌人强大,我方没有能力与之对抗,以“走”避之,保全实力。另一种情况下的“走”,并不主要是因为力不可支,而是出于引诱和调动敌人的需要。这是一种以迂为直的迂回战术。通过伪装的退却,可以诱敌深入,使其误入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通过伪装的退却,可以诱进分敌,使我们能各个击破,以少胜多。这种退却还能制造一种惧怕敌人的假象,迷惑敌人,麻痹敌人。

如果敌人运用此计,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严加看管,不让敌人逃脱。我们都听过渔人和魔鬼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就是渔人,敌人就是魔鬼,对于魔鬼,我们要严加看管,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丁点的麻痹大意都会留下祸患。对于捉到手的敌人,我们要立即就地处决,不给他留任何喘息的机会,更不能让其逃走。

(二)堵截敌人,切断敌人退路。我们如果不小心,让狡猾的敌人溜走了,不要急于追赶,而要赶到前面,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堵截,在其前面将他们消灭,或者赶回原来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跟在敌人的后面追,就只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我们是强者,但却要受制于人。因为敌人可能会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可能把我们拖垮,也可能转到敌人有利的环境中,还可能同他们的援军会合起来,那时我们就会自取灭亡。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警察追一个小偷,他不会采取直接追赶的方式,而是迅疾跑到另一个胡同去,小偷必然从此处经过和警察撞个正着,我们应向警察一样抄近路截住敌人。

(三)放纵敌人,任其逃脱,最后来个“大扫荡”。我们一旦发现阻截已迟,追也追不上了,干脆让他逃跑好了。因为他逃跑后必然会心存侥幸,直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这时我们再来个“大扫荡”,可谓最好的时机。如果我们一味跟在敌人后面拼命追赶,肯定会被敌人拖瘦拖垮,甚至会陷入敌人的圈套。当然,任敌人逃跑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选择良机一举擒获敌人。

走为上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为上政治谋略案例

姜维走为上计巧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不免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失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去了。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已将邓艾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要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一场灾祸终于得免。

刘备借口脱身

建安三年(198),刘备被吕布打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让他留在许都。刘备表面上得了官职,实际上无权无势,时时处处受曹操的控制。

刘备深为自己壮志难酬而苦恼,恨不能生双翅膀飞出许都。为迷惑曹操,刘备故意学圃种菜。曹操觉得刘备胸无大志,渐渐地对他失去了戒心。

一天,刘备与曹操闲坐,军兵报告说袁术欲弃淮南而投河北。刘备听罢暗想:曹操欲灭袁术已经很久,我何不以此为借口逃离许都呢?于是,刘备对曹操说:“袁术北上必然经过徐州。我打算率一彪军马在半路截击他,置袁术于死地。”曹操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明日奏请天子后再起兵吧!”

次日,刘备恐曹操中途变卦,亲自奏请献帝,要求率兵去讨伐袁术。献帝应允后,曹操令刘备总督五万兵马出征。

刘备回府后连夜收拾鞍马,挂上将军印,催促关羽、张飞立即起程。关、张二人问其故,刘备答道:“吾在许都乃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这次出征,乃鱼入大海,鸟上云霄,再也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关、张听罢,如梦初醒,随刘备率兵马疾行而去。

刘备刚出许都,谋士郭嘉就得到了消息,他向曹操进言:“丞相为何遣刘备去讨袁术?刘备一去可就不复返了。此乃放龙入海,纵虎归山啊!”曹操遂起后悔之心,急令许褚率五百精兵截回刘备。

刘备在出师前为防止曹操变卦,不仅得到了曹操的将令,而且在献帝那里得到了钧旨。此刻许褚来拦截,刘备三言两语便把许褚说得无言以对。许褚无奈,只得率众回许都向曹操复命。

刘备这一走,如同笼中之鸟重返山林。此后,他招兵买马,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每每想起刘备出走,便嗟然长叹,悔之不已!

走为上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为上军事谋略案例

晋文公以退为进败楚军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地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气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也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并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向英、法的欧洲地盘夺取生存空间。为了迷惑英、法,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希特勒故伎重演,一再呼吁“和平”,暗地里却加紧对英、法的战争准备。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签发了准备对西欧各国发动进攻的黄色方案,1940年3月1日又签发了代号为威塞演习的作战指令。从1940年4月9日至1940年5月14日,希特勒先后袭击和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越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将英法联军压缩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滨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40万英法联军岌岌可危。

英国首相丘吉尔果断下令撤退,于5月26日全国组织870余艘各种类型的船云集敦刻尔克协助英法联军撤退,其中有巡洋舰、驱逐舰,有皇家豪华游艇和垃圾船,还有各种帆船、划艇等。从5月27日起,经过9昼夜的苦战,将33.8万名盟国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担任掩护任务的4万名法国士兵未及撤退当了俘虏,英法联军约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13万辆汽车等军械辎重都留给了德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成功的,它保存了盟军仅有的生力军,许多法国飞行员及时弥补了随后的英德空战中英军飞行员数量的不足,与英国人民携手抗击德军。在1944年6月开辟第二战场时,这30余万盟军士兵又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为扭转战局作出了贡献。难怪丘吉尔在撤退成功后便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走为上意思故事出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为上商战谋略案例

日立公司的战略撤退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随着连续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所有企业都在拼命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为此,日本日立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进入了萧条时期。面对产品滞销,新建厂房的钢架已经搭起,新添置的一些机器设备已经运抵码头和车站,日立公司内部对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继续投资;一种是立即停止投资。为了统合各种意见,公司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不能短视,只看到眼前的萧条,萧条之后就是回升。如果我们现在停下,将来就会比别人慢一步。根据了解,东芝还在继续积极投资!”前者阐述自己的理由。

“停止这方面的投资绝不是短视。投资进去,萧条到来收不到丝毫效益。不如把这些资金投入其他有效益的方面,哪怕只有微利也比压死在这上面强。将来经济一回升,我们就有大量的活动资金可资利用。”后者针锋相对地应道。

“还有,正因为像东芝这样的大公司在继续积极投资,我们更不能继续投资下去。请想一想,我们目前能和他们比吗?仅靠实力,我们有获生的希望吗?何况现在投资竞争是拼老本。”后者的支持者接着补充说明。

“如果停止投资和施工,那么现有的半截工程和大批的设备搁置在那儿,不是很大的浪费吗?你们算过这笔账吗?”前者的支持者提出了新的论调。

“好吧,就算继续投资,施工完毕后,工厂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又如何解决新吸收的工人的开支和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问题呢?”后者尖锐地发问。“新的浪费无疑将比现在停下来更大!”

“立即停止投资施工!”最后公司作出了果断的决策。这次日立的决定是正确的。

从营业额来看,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有明显的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

从分红来看,1962年上半年,日立、东芝、三菱都维持在13%左右,1963年下半年,出现了1%的差距;到了1964年下半年,差距扩大到4%,日立达到10%。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升到160亿日元,1969年上半年就突破1000亿大关,达到1220亿日元。效益呢?1966年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由此可见,正是日立当年明智地主动停止投资,果断地作出战略撤退的重大决策,才使它在经济萧条时期能得以保存实力,到了经济回升期,才得以巨大的实力迅速东山再起吗?答案不难得出。

“本田”公司开拓新市场

战争中没有常胜的将军,商战中亦没有永远的胜利者,要想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处于主动,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想办法开拓新的市场。

本田公司是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全球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轿车市场,本田公司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靠的是“本田式的危机管理”。当初本田在世界范围内打开市场靠的不是轿车而是摩托车,最初本田生产的轿车并没有多大名气,而摩托车却在世界上首屈一指。20世纪70年代,本田摩托车在美国市场上正走俏时,本田宗一郎却突然提出了“东南亚经营战略”,建议开发东南亚市场。此时,欧美摩托车市场角逐正激烈,而东南亚的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这一高档消费品还有些敬而远之。所以公司总部大部分人不赞成这一提议。然而本田宗一郎却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证明美国将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这将对摩托车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一年以后美国经济果然急转直下,本田摩托车大量积压。而与此同时,东南亚对摩托车的需求量却开始稳步上升,本田宗一郎立即根据当地的条件,对库存产品进行改装后销往东南亚。由于提前作了打算,本田摩托车投放东南亚市场后,销量剧增。

没有永久盈利的产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本田宗一郎准确洞察市场先机,在美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衰退的情况下,提前做好了战略转移的准备,非但没有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创下了销售新高。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