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1:43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此计是一条间接的侦察谋略。它提醒我们对于可疑的事情要了解清楚,等明了以后再行动,否则会一败涂地。

【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注释】

1、疑以叩实:叩,侦察,查究。疑以叩实,指发现了疑点就应当查究清楚。

2、察:弄清情况,详细搜集情报。

3、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查明敌情。阴,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此指实现计谋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反复对敌情进行查究,而后采取行动,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译文】

如果感到情况可疑,就要查个清楚,把敌情探究清楚之后再投入行动;反复查明敌情,是发现敌人阴谋诡计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将潢并生芦苇,山林翳荟,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藏处也。”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计名源出】

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这则故事说的是: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他生性爱财,贪污受贿。手下的衙吏们也都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联名给他的上司上状子控告他。

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整肃治吏,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时,刚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手下的主簿受贿的一叠状子,他更是忧上加忧。他迷迷糊糊之中,无意间在一张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人便根据这个故事归纳出“打草惊蛇”四个字,用作成语,用来喻指行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先有所察觉。而用作计谋则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用打草这一小行动,使隐蔽的蛇惊动而暴露。也就是说,无意识地打草惊蛇会使对手有所警觉,预先防范;而有意识地打草惊蛇,却可以促使对手惊慌失措,显露原形。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的意思1】

蛇一般是隐藏在草丛中的,要发现蛇就要打草,打草是为打蛇做准备。如果打蛇的工具没有准备好,或地形不利,这时已经发现了蛇,也不能打草,以防蛇跑掉。打草惊蛇之计用在军事上,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或者意向不明时,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和运动状况后再说。

《孙子兵法》中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意思是用行动来了解动与静的道理,用示形诱敌来摸清地形的有利和不利之处,用小的战斗测验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句话恰恰概括了“打草惊蛇”计谋的真正含义。

在“打草惊蛇”中,“草”与“蛇”是两个相互联系而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蛇”藏于“草”中,“草”是蛇的外衣,掩护蛇,而且“草”可迅速地向“蛇”传递信息。由此可见,“草”指敌人的同类,“蛇”指敌人自身。因而“打草”之后必然“惊蛇”,蛇受惊后或搏击或逃离。

打草惊蛇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打草的目的是惊出蛇。我们前方的道路情况不明,可能有蛇隐伏,如果贸然踏过去,风险很大,通过打草或投石发出声响,敌人误以为我们已到了跟前,便出来发动进攻,结果便暴露了自己。就是“观彼动静而后举焉”。火力侦察,先行试点等都属此类。这是一种间接的侦察方法,也叫投石问路或引蛇出洞。引蛇出洞是为了借此了解蛇的位置、力量,了解蛇的意图、动向,便于躲避,也可以是把蛇引出来,便于消灭。

(二)打草的目的是惊醒蛇。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往往触动一件事物,就会连带相关的事物。如果甲受到打击惩处,会使乙感到惊慌的话,那么我们就采用打击甲来警告乙的策略。这是一种间接警告的方法。

(三)打草的目的是惊走蛇。我们为了在行路的过程中不致被蛇所袭击,需要把伏在路上的蛇赶跑。但若用棍子直接打,蛇可能会随棍而上,而通过打击路边的草来吓跑草丛中的蛇,是一种有效而无危险的策略。在不便或不愿与敌人直接接触,并且只需将其赶跑的时候,使用这种间接驱赶的方法效果最好。

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敌人的打草惊蛇之计:

(一)行为端正,不做被打之蛇。只要我们自身坐得正,行得端,不与坏人为伍,不留把柄于人,敌人无论如何打草,也不会令我们心惊胆战。

(二)静候其变,不漏机密。我们隐藏的时候,要十分隐蔽和巧妙,不能让敌人发现一点可疑的痕迹,更不能让敌人了解到我们的意图,隐藏埋伏时,不能自我暴露,要静静地等待出击敌人的良机。

(三)辨敌真伪,切勿盲动。敌人不了解我们情况时,常常采取虚张声势的办法来迷惑、诱骗我们。这时我们要能分辨出敌人是否真的发现了我们,若真的发现了我们,敌人攻击的火力会比较集中,猛烈而准确。若是使用打草惊蛇之计,则攻击的火力分散,不猛烈也不持久,并且会不断地变换方向。在敌人已发现我们时,要立即出来迎战,切不可迟误;在敌人虚张声势时,要沉得住气,切不可因盲动而暴露自己。

(四)给自己留好退路。在敌人打草之时,防止因牵连而暴露,应该事先谋划好退路,以便主动地、隐蔽地退走。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的意思2】

打草惊蛇,来自于唐代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说唐代的当涂县令王鲁,十分贪婪,只爱搜刮钱财,不理政事。一天,县民联名告状,告发他的主簿贪污受贿。他看到状子后受到惊吓,不由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我已惊蛇。”意思是你打的虽然是草,我却像草丛里的蛇一样惊恐万分了。原来,他的主簿所犯之罪,件件都和他有关。运用到计谋中,打草惊蛇是指采用某种手段,发现暗藏的敌人,如假装发动大规模进攻,其实只采用小股部队迫使敌方暴露军力部署和军队数量等情况,以达到查明敌情并打败敌人的目的。按语中说,如果敌方兵力没有暴露出来,深藏阴谋,这时绝对不可冒险进攻,而是应该查明虚实,弄清楚敌人的优势在哪儿,是怎么部署的。《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行军路途中遇到险阻关隘、沼泽湖泊、芦苇丛生以及山林蔽日的地方,必须谨慎反复地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的场所。”僖公三十二年(前628),秦国使者杞子在郑国获得信任而掌管城北门的钥匙,于是与秦国联络,打算里应外合袭击郑国。自秦至郑,路途遥远,秦军到第二年春还在路上行军。这时郑国商人弦高要到周地去做生意,在滑这个地方碰到秦军。他知道秦师来者不善,便灵机一动,装作早已知道秦军要来的样子,拿出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送给秦将,说:“我们君主听说您将要率兵从敝地经过,特派我来犒劳您。我们这穷地方您来光顾真是万幸,若是在这儿住上一阵我们便准备些粮草供应,若是径直走过,我们也护卫出境。”与此同时,弦高派人向郑伯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秦将一听,以为阴谋破产,人家已有准备,劳师袭远,必遭败绩,只好罢兵而归。公元218年,刘备领兵十万围困汉中。曹操得到消息大惊,起兵四十万亲征。蜀军见曹兵势大,就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孔明见汉水上游有一土山,可伏兵千余,便命赵云领兵五百,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孔明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五百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孔明的疑兵之计,不要理睬。曹操说,我岂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却有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诸葛亮施“打草惊蛇”计逼退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

【打草惊蛇的意思3】

打草惊蛇: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比喻甲乙事物相类似,甲受到打击惩处,就使乙感到惊慌。后用以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图而有所戒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在敌情不明或敌情可疑时,要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情况暴露出来。打草惊蛇是一种引诱之法,在行进时先打草,蛇自然就会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一来要消灭蛇也就轻而易举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此计必须明确什么是“草”,什么是“蛇”。“草”指敌人的同类,“蛇”指的是敌人本身。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