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的意思,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1:47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在敌我交手时,如果逼得敌人走投无路,他就会反扑。而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反而会削弱他的气势,瓦解他的斗志。我方就可以寻找适当时机,征服敌人。该计妙处正在于此。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注释】

1、逼则反兵,走则减势:逼,以武力相威胁,指正面进攻。走,跑。把敌人逼得太紧,他可能会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2、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等待、顺应。孚,诚心。整句话句意为:要善于等待,缓和战局,有诚心和耐性,才会有大吉大利。

【译文】

把敌人逼得太甚,就会遭到猛烈反扑;顺应敌人,任其逃走,敌方其实自然会减弱。紧跟着敌人,却又不把他们逼得过于紧张,而是要消耗他们的体力,瓦解他们的斗志,等到他们人心散了不再众志成城之时,再一举擒获。这样用兵,不费一兵一卒,避免了流血牺牲。因此要善于等待,顺应时机,才能战胜敌人。

【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迫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辗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计名源出】

此计最早表达是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后世对此多有发挥。《鬼谷子》指出:“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说:“欲擒先纵,欲急故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意思是为了捉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

欲擒故纵的意思,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1】

欲擒故纵,原文作“欲擒姑纵”。“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运用此计要铭记以下三点:

(一)抓牢手中的线,莫让风筝跑丢。我们放风筝时,无论风筝飞得多高,离我们有多远,它都跑不出我们的手掌心,因为在我们的手中有一条长线牢牢地牵着它。对待敌人也是如此,我们要始终跟随敌人,不能让他跑掉。

(二)等敌人逃累了我们再捉。落入我们掌心的敌人只要觉得还有一点逃脱生还的可能,它就会拼命地逃走。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既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如果我们一直给他施加死之威胁,但又留给他可逃脱的幻觉时,为了避害他就会一直拼命跑下去。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最后跑累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停顿下来,这时他也就丧失了反抗能力,我们便可手到擒来。如果不是在他跑累的时候擒拿他,因为他仍有反抗的能力,很可能会拼个鱼死网破。这样,我们既不能捉到敌人又会被敌人猛烈反攻,损失在所难免。

(三)故意骄纵敌人,使其丧失警觉。在敌人面前我们要故意退让,骄纵敌人,使其自我膨胀,士气松懈,丧失警惕,反倒以为我们势力弱小,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因而思想松懈,给我们提供了捕捉的契机。

我们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来应对敌人的欲擒故纵之计:

(一)重整旗鼓绝不气馁,变被动为主动,变撤退为反击。一旦战争失利我们不能灰心丧气,消极逃遁,因这还不是最终的胜负,要反过来利用敌人放纵我们的机会,尽快地重整旗鼓,恢复和壮大自己的力量,或选择有利的地势来对抗敌人,或设好埋伏诱骗敌人,或回转身来反击敌人,绝不能让敌人的企图得逞,也不能让敌人的欲擒故纵之计得以顺利实施。

(二)见机行事,绝不恋战,快速机敏地脱离危险之地。我们在和敌人决斗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已经处于被动地位,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时,就应及时脱离险境,主动撤退。因为这时敌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包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任意选择突围的方向和路线,而这时敌人也无思想准备,不会立即反应过来跟踪我们。即使跟踪,我们早已脱离危险之地,如果我们继续恋战不知逃脱,敌人就会赶上来包围住我们,到那时我们再想突出重围就十分困难了。

(三)隐蔽行迹,迅疾地摆脱敌人的跟踪。我们免不了被敌人跟踪,所以应该速战速决,而不能长时间拖着大尾巴在后面,因为这样很快就会被拖垮。一旦冲出重围,选准撤退的方向时,就要快速隐蔽地行动,采取金蝉脱壳或瞒天过海之计,摆脱敌人的跟踪,这样才能脱离危险。

(四)“故纵”而不纵,绝不放松警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敌人采用暂且放纵我们的真正意图就是要消磨我们的斗志,松懈我们的思想,然后乘机突袭我们。为了不让敌人的企图得逞,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旺盛的斗志,不能因敌人的暂时放松而麻痹大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欲擒故纵的意思,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2】

欲擒故纵,有时也写作“欲擒姑纵”,要捉住他,故意(或者姑且)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要想使濒于失败的敌人放弃抵抗,必须让他们看到一线生路,让他们抱有不战而逃的念头。如果一丝生机都没有,那他们可能就会拼死反抗,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所谓的“纵”,并不是把敌人放走就万事大吉、不管不问了,而是要尾随其后,不即不离地观察其表现,等待机会。《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对陷于绝境的敌人,不要穷追猛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并不是不跟随,而是不要逼迫太紧。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国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孔明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再次回到营房,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了他。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就这样,孟获前后七次被擒,他才心服口服,发誓以后将绝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既是释放又是追踪。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拓展疆土,利用孟获作为典型以使其他部落服从。这就不仅仅是兵法的需要,而且也是出于政治的目的了。如果仅仅按照作战的要求,那么擒获的人是不能再释放的。

【欲擒故纵的意思3】

欲擒故纵:欲,想、希望;擒,捉拿;故,故意;纵,放开、放松。为了要捉拿它,故意先放开它,使它不加戒备。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放松一步。军事上指要想使敌军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必须示以一线生路,让其抱有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己的战机。

一般来说,一时纵敌百日之患,但在特殊情况下,纵敌不仅无害反而有益。有时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有时是为了积蓄力量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有时是为了防止敌人做垂死挣扎,减少自己不必要的牺牲。但纵敌也必须有节有度,要记住,纵敌不是放任不管,放虎归山,而是在战略上的必要放松。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