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的故事,金蝉脱壳的历史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0:07

金蝉脱壳的故事有:晋明帝掷鞭甩追兵、毕再遇悬羊撤军等

【金蝉脱壳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

保存阵地原形,保持原有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我方却暗中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这就是《周易?蛊》卦中“巽而止,蛊”所说的道理。

金蝉脱壳的故事,金蝉脱壳的历史故事

金蝉脱壳故事1

晋明帝掷鞭甩追兵

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用来指人在危急关头,能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出没走的假象,但其实人早已走了。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他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意图篡夺君位。明帝司马绍早收到消息,为了平灭叛乱,他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在鄱阳湖畔相遇,双方各扎营寨对垒。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前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忙令人备马前去捉拿。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营外之人。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土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看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脱离了险境。镶满了宝石、金银、翡翠的马鞭子就是他故意留下的“壳”。

金蝉脱壳的故事,金蝉脱壳的历史故事

金蝉脱壳故事2

毕再遇悬羊撤军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宋金关系非常紧张,金兵屡次侵犯南宋。宋将毕再遇是兖州人,以武艺高强闻名,其父是岳飞部将,受父辈的影响他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这次他也主动请战,前去抵御金兵。

毕再遇和金军交战,连胜数次,金兵恼羞成怒,调了数万精锐骑兵向他的军队直扑而来。而当时毕再遇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如果贸然应战,在快速推进的金军骑兵的冲击之下肯定会必败无疑。毕再遇审时度势,决定保存实力,于是下令撤退。可问题是,金军近在咫尺,如果宋军的撤退稍有不慎,被对方察觉,肯定会遭到对方骑兵的追杀。想要全身而退,行动就必须隐秘,到底该怎么办呢?毕再遇陷入了沉思。

一天晚上,金军正在营内休息,突然鼓声大作,他们下意识地以为宋军趁夜前来劫营,于是迅速集合准备迎战。可是等了半天,都只闻打雷不见下雨,鼓声虽然不断,但宋营那边却没有进攻的迹象。金军刚开始还疑惑不解,但仔细一想,认为这应该是宋军自知实力不济,采取的疲兵之计。

于是他们对宋军的鼓声置之不理,任凭其响了两天两夜。两天后,从宋营中传出的鼓声终于逐渐弱了下去。金军料想宋军自己也已疲惫不堪,决定分兵包抄宋营。可他们离宋营越近心中的疑惑就越大。因为宋营根本就未加防守,而且营内悄无声息,人声马声都没听到,等他们冲进去后才发现,原来宋营早就成了一座空营。他们只在营里找到了很多奄奄一息的羊。这些羊的后腿被捆在树上,每只羊的前腿上垫着一面鼓,由于后腿被绑,这些羊都痛苦地踢动前腿。响了两天两夜的宋营鼓声就是在羊群的踢动之下发出的,而金军所猜测的“宋军”,只不过是一群羊罢了。毕再遇就这样利用羊群来了一次金蝉脱壳,得以安全脱身。

金蝉脱壳的故事,金蝉脱壳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