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出处,空城计典故出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1:17

空城计的典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故事指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后人称诸葛亮此举为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④。

【按语译文】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⑤。虚而示虚,诸葛之后,不乏其人。如吐蕃⑥陷瓜州⑦,王君焕死⑧,河西⑨汹惧。以张守珪⑩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不乱鸣吠。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疑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登时走散。

【注释】

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空虚,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第二个虚字,动词,显示虚弱的样子。全句意为:劣势的军队面临强敌,却还故意显示空虚。

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第二个疑字,怀疑。意为面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了怀疑。

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悬殊的时刻。

④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⑤兵无常势:用兵没有固定的方式。《孙子?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⑥吐蕃:唐时国名,属藏族。

⑦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⑧王君焕:唐代瓜州常乐人,字威明。开元中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由于击败吐蕃有功,升大将军。后吐蕃攻陷瓜州,回纥等部叛乱,君焕战死。《新唐书》有传。

⑨河西:唐代方镇,在甘肃武威,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

⑩张守珪:唐代陕西人,开元中为瓜州刺史,因功官至辅国大将军。

版干裁立:版,夹板;干,筑土墙时,两个板子相夹,当中填土,用杵舂坚实。干就是筑墙时用的夹板两头所立的木桩;裁,同“才”。裁立,刚刚安好。

祖铤:北齐范阳人,字孝征,曾任北徐州刺史。大军围攻北徐州,援兵未至,祖铤孤军守城,终于保住了徐州。

北徐州:北齐地名,在今安徽凤阳东北的蚌埠、凤阳、定远、嘉山等地。

陈寇:陈,南朝的陈;寇,进攻,入侵。公元57年,南朝陈宣帝派吴明征、裴忌领十万大兵进攻北齐。

陴:城上的短墙。

【译文】

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战争中的虚实结合就像《周易?解》卦中说的刚柔相济一样,会产生奇之又奇的功效。

【按语译文】

用兵常常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方式。本来处于劣势,更把不加防备的样子显示给敌方。自诸葛亮以来,运用这条计谋的人为数不少。如唐玄宗时(公元77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一带老百姓非常震惊。朝廷派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张守珪率领民众修复城墙,刚装好筑墙的夹板木桩,敌人突然来进攻,城中没有防御的器械,民众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毫无斗志。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刚刚经历了战事的劫难,不能用利箭、礌石与敌人对抗,必须用智谋对付敌人。”就在城墙上摆好酒席,与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蕃见了,怀疑城中有伏兵,不敢进攻,便撤退了。又如,北齐祖铤任北徐州刺史,刚到任,就有南陈大军入侵,许多民众惊慌失措。祖铤命令不关城门,叫守城士兵坐在街巷里,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寂然无声,鸡不鸣,狗不叫。入侵的陈国军队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不明情况,怀疑是座空城。正当敌人迷惑不解之际,祖铤命士兵大声叫喊,叫声震天,南陈军大吃一惊,纷纷逃散了。

空城计的出处,空城计典故出处

【计名解析】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展示我城内空虚,就是“虚者虚之”。敌人产生疑虑便会犹豫不决,这就是“疑中生疑”。敌人怕中埋伏便不敢进城。但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计谋,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了解并掌握对手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空城计故事】

郑国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示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于是先锋军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瞭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要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便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于是决定赶快撤退。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这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空城计的出处,空城计典故出处

【空城计故事】

刘邦误入白登城

而说到空城计的“受害者”,就不得不提到汉高祖刘邦了,他就因为中了空城计,误入白登城差点把命搭了进去。

汉朝初年,韩王姬信勾结匈奴王冒顿,兴兵作乱,盘踞晋阳、代州等地,扰犯边疆。

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带精兵三十万,猛将百员,浩浩荡荡地开向前线。

姬信、冒顿却施行一个坚壁清野的战术,把精壮人马以及粮食辎重都藏匿起来,暴露营外的尽是残兵老卒,瘦羊蹩牛。汉军前哨看到这般情况,不敢轻进,回报大本营。

汉高祖闻报,要挥大军进攻,陈平却说:“冒顿凶悍无比,加上一个诈奸多谋的姬信,恐怕这是一个诱敌之计,须再派一亲信去打听真实状况,方可进兵。”

那时,汉高祖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地说:“冒顿、姬信是什么东西?他们比项羽怎样?”

但经不起陈平苦苦劝谏,便派刘敬去探听明白。刘敬去了几天,回来报告说:“两国相争,都是想夸张军营,以声势夺人的。现在冒顿故意显示老弱,分明是一个‘请君入瓮’计,恳请陛下,不宜轻进。”

“呸!”汉高祖责怪起来,“你懂什么?敢妄言扰乱军心,是不是受了姬信贿赂,替他说话?”立即命人把刘敬拘禁起来。

这时的刘邦是什么人劝谏也不行了,挥手下令三军拔寨起程,沿途所遭遇的抵抗,都如摧枯拉朽,不堪一击。

于是刘邦挥军进占白登城,正在整顿军马的时候,忽然城外一声炮响,冒顿的兵漫山遍野而来,密密团团地把白登城围得水泄不通,这时汉高祖才后悔不听刘敬的话。

在战争中,攻防转换是常用的事,进攻与防守,既是人力物力的较量,更是勇气与智慧的较量。

防守,特别是军力强大的防守,可以正面迎击,可以坚壁清野,拖垮攻方,可以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全歼攻方,方法变化多端。

强兵伏于城中,城门大开,街市镇静如常,是给攻方制造的陷阱,只等攻方进来,便能关门捉贼,一网打尽。

兵力虚弱,也来个城门大开,街市镇静如常,这就是摆空城计,实际上是一种赌博。

空城计很惊险,奏不奏效要看对手是不是一个有水准的人。通常说来,思维缜密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假象,但是也最容易被假象所欺骗。

空城计的出处,空城计典故出处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