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的出处,反间计典故出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1:19

反间计的典故出处:《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按语】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④,惠王⑤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⑥。田单⑦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⑧,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⑨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⑩,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问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局也。

【注释】

疑中之疑:疑阵中更布置疑阵。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周易?比》:“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指使用反间计,使敌人的阴谋为我所用。

反间:这里是指反间计,即利用敌人派到我方的间谍为我方服务的一种计谋。

④燕昭王薨: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年即位。公元前84年为了报仇,联合秦、魏、韩、赵攻齐,重用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后因求长生不死术,吃丹药中毒而死;薨,古时天子死亡叫崩,诸侯死亡叫薨。

⑤惠王:燕昭王的儿子。公元前79年即位,对乐毅有成见,曾因中田单的反间计,不用乐毅而败给了田单。

⑥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燕昭王时受重用。因破齐有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北),号昌国君。后受迫害逃亡赵国。

⑦田单:齐国名将。临淄(山东临淄东北)人。公元前79年,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替代乐毅为主将,而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池,被封为相国。

⑧即墨:地名,今山东平度东南。

⑨骑劫:燕国将领。有勇力,是燕惠王的亲信,后田单来攻,被惠王派去代乐毅为将,被田单击败,死于敌军之中。

⑩曹操间谍:指曹操的幕宾蒋干。在赤壁大战中,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错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译文】

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顺势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做内应,为我所用,以取得胜利,而自己则不会受到任何损害,这就是《周易?比》中反间计的内容。

【按语译文】

用间谍,可以使敌人自己互相怀疑和猜忌。而用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转而离间敌方。如战国时代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从当太子时,就不喜欢乐毅。田单于是派间谍到燕国制造谣言,说:“乐毅与燕王有隔阂,害怕被惠王所杀,想借攻齐为名,联合齐国,然后自立为齐王。因为齐国还没有归附于他,所以他不急于攻下即墨,以便等待时机,使自己的大事成功。齐国人担心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打,那样,即墨城早就被打下来了。”惠王听到谣言,便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大将。乐毅于是被迫逃往赵国。三国时周瑜利用曹操派来的间谍,去离间曹操的大将。楚汉相争时,陈平用金钱收买楚军将士,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果然怀疑范增与刘邦勾结,并赶走了他。这些都是在疑阵中再安排疑阵的谋略。

反间计的出处,反间计典故出处

【计名解析】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人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把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指间谍。

【反间计故事】

周瑜反间杀曹军水将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话说孙刘结盟,共同抗曹。在兵力数量上虽然孙刘两家合起来,还是大大少于曹操,但孙刘联军发挥善于水战的特长,在长江水域初战告捷,挫了曹军锐气。

曹操的北方军队本来就不懂水战,为弥补军事上的短处,便令精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长江中建立水寨,训练水军。而蔡、张二人因久居荆州,深知水战奥妙。所以,这两个人也自然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当时,东吴主管军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在曹操眼里,他是灭吴的一大障碍。一天,曹操派部下蒋干,利用与周瑜旧时的交情,以访友为名,前往长江对岸敌营,试图劝说周瑜投降,顺便刺探军情。

周瑜正为蔡瑁、张允在提高曹军水战能力而自己却无力阻止犯愁,得知蒋干来访,立即识破来意,顿时计上心来。

在款待蒋干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剑说道:“蒋兄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我们今天只叙友情,不谈打仗,如果有谁敢谈论与交战有关的事,就用此剑杀了他。”这一来,也堵住了蒋干的嘴,只字不敢提劝降一事。大家只管尽情欢笑饮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胧。

晚上,蒋干与周瑜同床共寝,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坐起身来,借着灯光看见案头上放着一封信,竟然是蔡瑁、张允阴谋反曹、投降东吴的密函。蒋干回头看周瑜正醉酒沉睡,赶忙把信揣起来,连夜跑回荆州,把信交给曹操。

曹操看了蒋干带来的信,顿时火起,斩杀了蔡瑁、张允。随即,他又发现信是伪造的,顿时明白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了,但为时已晚。杀了张允、蔡瑁之后,曹军中失去了熟知水战的得力战将。这也成了后来曹军赤壁之战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间计的出处,反间计典故出处

【反间计故事】

袁崇焕蒙冤屈死

反间计的实质就是用敌人的子弹消灭敌人。使用反间计的风险很大,用得好,固然可以事半功倍,但万一失败,损失也会极为惨重。毕竟能被我方重金收买的原间谍,一定也可以被他人以更多的金钱收买,弄不好上当受骗的还是自己。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屡屡犯边。有一次,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明将袁崇焕指挥全城军民,浴血奋战,重创满洲军队,努尔哈赤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病死。因此满洲贵族把袁崇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69年,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取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附近。崇祯皇帝急令各路兵马增援京师。在各种援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仍是袁崇焕的部队。皇太极进攻北京的计划受挫,发誓要除掉袁崇焕。他采用了谋士范文程的计策,施用了一条旨在陷害袁崇焕的“反间计”。

不久,明军见皇太极退兵五里下寨,又在北京城外发现了皇太极致袁崇焕的议和书。这些情况引起崇祯皇帝的警觉,他派出自己的贴身太监出城查访。不料出去查访时有两名太监被满洲兵捉住了。

皇太极得知此事,立即向副将高鸿中授以密计。高鸿中是汉人,与两位太监语言相通。他不但不虐待太监,反而用好酒好肉加以款待他们。酒至半酣,有人叫走高鸿中,那人与高鸿中在门外密谈起来。两位太监掩在门后窃听,隐约听到这样一些话:袁崇焕私下与皇太极达成协议,满洲兵依约退兵五里,袁崇焕乘机归顺投诚。高鸿中回屋后继续痛饮,佯装大醉而去。这时,守兵故意放松警戒,让两位太监逃走。

两位太监逃回北京,把以上情况向崇祯皇帝如实报告。崇祯皇帝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正巧有和袁崇焕不和的官员上书批评袁崇焕“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于是,崇祯皇帝认定袁崇焕有通敌之罪,便以召见为名骗袁崇焕回京都,然后将其逮捕入狱,并处以极刑。

袁崇焕屈死之后,明朝北部的边防力量更加薄弱,终于导致满洲大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从此灭亡。

反间计的出处,反间计典故出处

三十六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