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意思,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2-11-21 21:29

第四计以逸待劳:这是一条养精蓄锐、以守为攻、疲劳敌人的策略。此计策说明强敌当前,不一定只用直接进攻的方法,而是积极防御,慢慢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由强变弱,再等待时机一举消灭敌人。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注释】

1、困敌之势:困,使……困顿。困敌之势,使敌人的力量困顿。

2、损刚益柔:语出《周易·损卦》。意谓困敌可逐渐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译文】

控制敌人的发展态势,使其由强盛变为虚弱,不必采用进攻的方式,可以积极防御,使得敌人筋疲力尽而逐渐消耗。等敌我双方实力发生逆转时,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以逸待劳的意思,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计名源出】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能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以逸待劳的意思,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的意思1】

以逸待劳,是指在敌方气焰高涨,或当我方已占据有利地势时,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增强自己的力量,首先主动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其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命,待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抓住战机迅速调动兵力,一举击败敌人。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在现代商战中,“以逸待劳”表现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对待大变的谋略。

以逸待劳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应清楚地认识到要攻击敌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避免过早地同敌人直接交战,而应主动退守,抓紧时机,扩充力量,使我由弱变强。另外,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

(二)与敌周旋以守为攻。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采取调动敌人四处奔命的方法,使其体力疲惫,士气低落,进而削弱其力量。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战争中,有时防守是为了准备更大的进攻,有时防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这时的“不战”便是战,“战”便是不战。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殊情况下,积极主动自守的不战策略,对敌人力量的消耗,斗志的消磨,甚至比打斗更有效。

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来应对以逸待劳之计:

(一)抢先进入战场,先入为主。赶在敌人前面进入战场,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战前准备,能全面熟悉环境,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二)以简驭繁,灵活应变。在战争中应舍掉不必要的行动,加强关键的程序;控制多余的消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精干灵活的机动部队与庞大拖累的部队进行周旋。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此外还要灵活应变,以不变应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变应大变。我们若以小动、小变来应付敌人的大动、大变,我们就会相对地付出较少的代价,而敌人就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削弱敌力,养精蓄锐。利用疲劳战术,削弱敌人的力量,使自己的力量相对增强,还要积极利用这个时机,暗中养精蓄锐,使自己的力量有绝对的增强,永占优势地位。

以逸待劳的意思,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的意思2】

以逸待劳是把敌人引入圈套进而造成其不利态势的一种计谋。兵书上说:“两军相持,先到战场等待敌人,就能从容不迫,取得胜利;来得晚必然休整不充分,仓促应战。所以,善战之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敌人,而不至于使己方陷入被动,受制于敌人。”兵书中是论战争的劳逸形势,而这里却是探究掌握主动权。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选择地形以伺机破敌,更在于以寡敌众,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动应大动,抓住主动权,应对局势变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之计,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交战,鲁庄公一开始就要出击,曹刿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道理劝住鲁庄公,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最终以弱胜强。另外,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都是弱势一方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最终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本书前面已经讲到了许多,这里再引一例。

明洪武二年(1369),征虏副将军常遇春染病死于军中。明太祖朱元璋命李文忠代替常遇春率其军,会合大将军徐达以攻打庆阳。李文忠军行至太原时,获悉大同被元军围困,情势危急。李文忠便对左丞赵庸说:“我等受命而来,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的军务,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率军出雁门,驻扎马邑,打败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当时雨雪交加,满山皆白。军队已经驻扎下来,李文忠不敢丝毫大意,引亲兵在营外巡视,见雪地上疑有行人踪迹,立即策马而还,下令部下向前移动五里后才阻水立寨。诸将不解其意,李文忠说:“之前安营之处是元军伏兵的地方,很危险。今移兵此地,稍觉安全,但须严加防范,警惕元军劫营。”果然不出所料,脱列伯派兵乘夜劫营,被李文忠部队的炮矢射退。次日天色微明,李文忠厉兵秣马,发两营军士前去挑战。此时折腾了一夜的元军正准备埋锅造饭,见明军杀来,也顾不得吃饭,强打精神上马迎战。杀了几个时辰未分胜负,有人屡劝李文忠发兵增援,李文忠泰然自若,并不发兵。待元军战到疲惫不堪之时,李文忠陡然上马,率两路大军左右夹击,如泰山压顶般包抄过来,可怜饥肠辘辘的元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个个惊慌失措。脱列伯见腹背受敌,正要逃遁,李文忠赶上一枪刺中其马首,战马负痛跳蹶前蹄,将脱列伯掀于马下。元军见主帅被俘,纷纷下马乞降,李文忠大获全胜。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队与敌人纠缠,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而大部队却以逸待劳,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敌人。

【以逸待劳的意思3】

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待,等待、等候。指养精蓄锐,痛击远来进犯的疲惫之敌。

两军对峙时,凡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会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就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处于被动,疲于应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自己占据主动。按语中举了管仲、孙膑、李牧的史实来证明“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之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的关键所在。

三十六计目录